近年來,由於傳統農業效益低,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土地拋荒,大量的人才流出農業。“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這些問題壹度引發社會對農業經營主體的關註。
近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民”的內涵向全新的“職業化”轉變。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培養壹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以農業為職業的新型人才,進而促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梅州農業人口超70%,擁有超4000家涉農經營主體,農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達20%。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無疑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新職業農民基地企業化管理
位於梅縣區城東鎮謝田村的新圍龍葡萄園,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這是幾名“80後”小夥子合夥創立的公司。
2011年成立以來,葡萄生產基地從幾十畝地擴展到200畝。每年葡萄成熟的時候,更是人山人海,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旅遊觀光、休閑采摘。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吳欣然說,如今梅州葡萄基地畝產2000斤,基本能在當地內銷解決。今年,公司還在廣州黃埔區籌備建設新的生產基地。
這是當地“耕山致富”的壹個縮影。與傳統農民相比,吳欣然這個“職業農民”更多的是從事農業經營方面的工作。新圍龍公司主要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形式,吳欣然用管理企業的方式來管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讓這些技術型農民可以“多勞多得”。管經營的負責市場,搞種植的負責質量。這種分工明細、各負責任的農業生產模式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們需要什麽樣的農民?毫無疑問,是新型職業農民。2012年,“新型職業農民”首次被寫入“中央壹號文件”。同年8月,農業部辦公廳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要“培育職業農民”。可見,職業農民這壹農業新鮮血液的註入已被提上日程。
在創業的大潮下,部分農村人從“耕山致富”到“致富耕山”,進入到“新農人”的行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無疑為破解“誰來種地”指明方向。“農民”的內涵已從“世襲”身份向全新的職業轉變。
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隨著農村老齡化加劇,中老年人成為農業勞動的主力軍。如何在農業上實現精細化、高效化、職業化,在此形勢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顯得至關重要。
在職業農民的培育上,梅州早已做出探索。為應對新形勢,梅州市借鑒臺灣農業發展經驗,結合自身情況,聚焦“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地”兩大問題,在良地、良種、組織、品牌、市場、金融、保險農業等10個環節進行了壹系列改革探索,逐漸形成“致富耕山”新農民帶動“耕山致富”大群體的格局,走出特色高效農業道路。
同時,梅州也探索出許多有益的經驗。如梅縣通過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辦法》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讓新型職業農民有優先享受政府已出臺的土地流轉、農資、農機等農業補貼的傾斜。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和環節,對農產品取得無公害、綠色及有機品牌認證的進行獎勵。
新技術借力電商拓展銷路
傳統的農業,農民往往承擔著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產業鏈,而新型職業農民,將產業鏈細分為生產、經營、銷售,將農民從不擅長的領域中解放出來,專心做好最擅長的環節。劉玉濤認為,職業農民的“新”,主要是在思想上、技術上。
在梅州市農業局局長、華南農業大學博士劉玉濤看來,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壹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
在技術上,梅州大力推廣現代農機,以提高生產效率。截至今年5月底,梅州市成立農機合作社***94個,入社成員3551戶、服務農戶37158戶、機具數量達16311臺(套)。
“以前要雇30個工人壹天才能摘2萬斤,現在我們壹天輸出8萬斤柚子綽綽有余。”對於新技術的應用,梅州市梅縣恒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守盛頗有感觸地說。在金柚基地裏,肩挑背扛式的人工采摘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山地果品運輸機械裝置。
興寧種糧大戶李誌新曾多年在外打工。2007年,回鄉種地的他壹口氣承包了相鄰鎮葉塘鎮的115畝農田,壹躍成為當地規模最大的種糧大戶。憑借全程機械化及規模化生產,李誌新今年早晚兩造的畝產達到2400多斤,按優質品種每斤1.7元的售價算,實現種糧收入160多萬元。
除了生產、種植技術,在銷售方式上,農業也迎來新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農村、農業中,為農業發展插上了電商的“翅膀”。原生態的農業產品、高品質的農業產品,經由電商正在產生新壹波的創富機會。
“去年,合作社的線上銷售額已經達到800多萬元,占全年總銷售額的20%。”梅州市木子金柚合作社負責人李永生興奮地說。從2013年才開始“觸電”互聯網的木子金柚,兩年之內就取得可喜的銷售業績。此外,木子金柚不僅與權威媒體開展合作,還擁有淘寶、京東、本來生活等市場渠道。李永生說,目前已開始對接跨境電商,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000萬元。
這只是梅州農業市場拓展“戰果”的壹個縮影。經過多年探索發展,梅州農業局已成功搭建起“大宗供銷+超市專櫃+社區直供+電子商務”四位壹體、互為補充的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產銷市場體系,不僅解決了農產品“滯銷”“賣難”的問題,也走出了壹條“賣好”的良性循環道路。
這只是起步的初級階段。接下來,梅州市農業局將以珠三角、揭潮汕、廈漳泉、北上廣、港澳臺為主要陣地,創建“B2B+O2O”的電商新模式,與各大中城市開展更大規模、更高層級的城鄉對接、產銷對接,同時與農批市場等建立聯動平臺,引進培養電商人才,拓展梅州農業市場銷售的更大版圖。
新問題農民職業化道阻且長
新型職業農民在興起,問題也隨之而來。有專家認為,新型職業農民要發展,還要邁過人才、資金、配套等門檻。
談及今後最擔心什麽?吳欣然認為,還是專業化的農業人才。現在的農村,年輕人大都不願意務農,剩下的中老年人和婦女即便願意幹農活,但在新技術的使用上還有待進壹步培訓。
遭遇此困境的農民不在少數。蕉嶺縣蕉城鎮東山村,掛滿枝頭的柚果在閃爍著金光。種植戶王錦陽雖然滿心歡喜,但也不禁泛起了愁容。農村的青壯年都到城裏工作了,家裏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壹到農忙季節,緊缺的勞動力根本不夠用。
王錦陽說,每人壹天100元—120元甚至都難覓人工,“年輕人不願種地,壹是怕吃苦,二是不懂種植,對於農忙時雇來的青壯勞動力,很多都需要現場培訓,也給農場經營帶來壹些小麻煩。”
以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長期不敵壹個月打工收入,大量農村人放下了農具進入城市務工,只留下婦女、兒童、老人留守,被戲稱為“部隊”。如今,許多農村青年勞動者“不會做、也不願做農民”。
此外,還有土地確權、流轉的問題。由於地處山區,土地較為分散,加上當地農戶常年在外,土地確權需要壹段很長的時間。土地流轉面臨著層層障礙,擴大經營和統壹管理也顯得阻力重重。
李誌新說,很多農民由於文化水平不高,都擔憂土地在二次流轉時,會不會變成別人的。因為不信任,有的農民不願意將土地承包出去,寧願看著土地丟荒。
企業規模要擴大,沒有錢是不行的,融資困境也是壹大難題。隨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傳統的民間借貸已不能滿足需求。但由於農村土地確權困難剛剛啟動、價值評估不易,李誌新手中的土地、房屋等權證和資產無法抵押貸款,根本無法突破“家庭作坊”的困境,“融資”困難壹度成最大心病。
此外,與原來散亂的小農經濟不同,梅州當地日益發展壯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將對融資金融服務、品牌市場和農業保險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劉玉濤說,下壹步,梅州市農業局將穩中求進、穩中求改,逐漸從上遊的組織化、信息化,中遊的機械化、服務社會化,下遊的品牌化、市場化,以及全鏈條的土地、人才、資本(金融與保險)改革,走出了壹條特色的山區農業發展與改革道路,逐漸轉變和升級著“保障供應”和“創新發展”的農業兩大功能。
從長遠看,新型職業農民將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是真正的農業繼承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也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新型業農民的成長還是要靠自己,政府只能為其提供有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