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寨的空間布局苗寨在空間組織上沒有人為秩序的,根據地形特點,因地制宜,不會強行改變自然環境。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腳延伸至山脊順勢而上,舒緩平展,建築高度較低,應和山體形態的原生態,最大限度的保持山體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達到建築與自然走勢的有機融合。
2.苗寨特色建築——吊腳樓 ,貴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設需要依山傍水順山就勢 ,進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區利用坡地,依坡築屋,創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間,建築群體高低錯、落玲瓏有致。
3.穿鬥式木結構房屋具有結構簡單,穩定性強,易於加工,節點靈活等優點,有優越的應變能力。它對於這壹地域的氣候和環境的適應性強,特別是在山坡上建造民居,基礎難以處理的形勢下,想要去掉基礎部分,只需要在柱腳鋪墊塊石即可,因此享有“沒有基礎的房子”之稱。由於材料賦予的靈活性,使建築構造獨具特色,也使建築在外觀上輕盈飄逸、隨坡高低起伏,鱗次櫛比,層疊而上,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置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壹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