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已經是中國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通行做法。且已經上升為地方政府的核心工作,不容置疑,招商引資是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果之壹,對中國經濟加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應繼續成為中國未來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然而,壹些地方急於求成的不當之舉,有可能將招商引資引入誤區。值得高度警惕。
1、政府包辦的運動式全民招商
為了快出成果,壹些地方以政府為主角,大搞全民招商,把招商任務層層分解,黨政機關甚至連人大,政協,法院都有定額指標。招商業績成為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地方政府迫切招商推動經濟發展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招商引資是壹項涉及政治經濟等眾多因素的系統工程,運動化全民招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壹些官員為了短期內出政績,或為了完成招商任務,只要能引進資金,不論項目好壞,壹概放行。這種重引輕選,重量輕質的形式主義招商引資結果很可能是勞民傷財,難以達到實際效果。
2、無序競爭
把政策優惠當作吸引外商投資的首要手段,為吸引外商,不惜提供更優惠的政策相互拆臺。壹些地方甚至做到了土地直接轉讓,汙染不追究,規費大減免,稅收全返還。造成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形成對國內企業不公平競爭優勢。值得指出的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壓力很大,幹部招商心情過於迫切,尤其容易出現上述不當行為。應吸取東部地區曾經歷過的慘痛教訓,堅決將高汙染、高能耗,不環保類企業拒之門外。招商要權衡成本與收益,堅持整體收益大於局部成本原則。要有利於經濟模式轉型和結構優化,而不能給經濟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因此,中國招商引資規劃和政策的科學制定已成為決策部門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招商引資的質和量統壹,經濟發展與環境及資源相協調的思路。招商引資策略應根據地區經濟特點和科學發展觀要求做出相應調整。概括地說就是調整思路、把握重點、創新模式。
二、產業轉移的動力變化:從註重成本到看重市場
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經濟萎縮,使以追求低成本優勢為目標的制造加工業向中國的產業轉移動力相應下降,這使中國的招商面臨困難。
當前世界經濟的典型特點是資源短缺(如能源,原材料,糧食)和產能過剩(資本密集型:如房地產;技術密集型:如汽車和電子信息產品;低附加值工業品:如紡織品)。世界已經進入消費需求決定經濟前景的時期。需求不足使世界經濟進入通貨緊縮通道。市場需求已經成為決定產業生存和發展的第—動力。哪裏有較大可持續的消費市場,哪裏就將成為產業轉移的主要目標地。這將使產業轉移的動力由過去的成本驅動轉化為市場驅動。隨著國際經濟特點的變化,低成本(低工資,廉價資源,等優惠)將不再是產業轉移的引力,優惠政策的作用也將日益減弱。而日益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高回報率成為產業轉移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中國的招商引資總體策略應當相應地做出調整。
盡管中國本身也面臨內需不足,目前的消費水平難以形成吸引國際產業轉移的較大問題,但因中國正處於經濟起飛的初始階段,可以通過加速城市化進程和發展模式轉型來創造出巨大的需求。因而也可創造出吸引產業轉移的強大動力。
中國正處於城市化初期,有巨大的經濟發展空間可供開拓。政府通過加速城市化進程創造巨大需求可消化當前工業化超前造成的過剩產能;城市化進程提供海量就業機會可解決大量農民工就業;若同時改革制約城市化進程的不合理制度,並輔以完善社保機制來促進大量農民向城市群低成本轉移。農業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既有利於農業集約經營,又可為城市(生產/生活型)服務業創造巨大需求。這又將為中小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中小企業的興旺發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為刺激經濟中央投資大幅增長而民間投資急劇萎縮的困境。實際上,只有民間投資熱情快速提高及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才能真正有效解決中國的就業難題。民營企業的興旺,就業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又將為工業化註入更大動力。有利於進入城市化與工業化雙輪驅動的良性循環。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將為優化招商引資的投資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城市化進程中,政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相應產業的重新科學布局和經濟結構重組優化,可構造出全新的區域增長極,可為產業轉移開辟最佳發展空間和挖掘難得的發展機遇,能夠形成產業轉移的巨大吸引力,這是任何優惠政策無法比擬的。資本的屬性決定了產業總是要朝著市場潛力最大,發展機遇最佳的區域轉移。因此,利用城市化進程開辟經濟新發展空間和提供產業發展機遇作為新的招商思路,比拼優惠政策的招商思路更有效,更科學。它既是市場機制的必然選擇,又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招商引資的結構變化:要加強服務業招商!
當前中國普遍存在的重制造加工業招商,輕技術、服務業招商問題值得關註。它把發展經濟與搞建設等同起來,忽視了科技創新和管理的能動作用。我們的確須要引進壹些先進的產業項目,但引進目的絕不只是為了增加生產能力。而是要通過引進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和學習人家的先進管理經驗。招商應把握好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要求的大方向——有助於經濟結構優化和增加就業。
中國當前已經有650多種產品產能過剩,然而許多地方從本地經濟發展願望出發,爭相招商擴大本地相關產業的生產能力。由於缺乏全國性協調,很可能造成新的產能過剩。這要求在內需水平未能有效提升之前,各地政府的招商中避免引進已經或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的產業項目(尤其是大項目),而積極引進短缺技術型產業(如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項目,這是保證招商質量的基本要求。
從結構優化的要求來看,中國的服務業在GDP中比重過低,服務業就業數占總就業人數比例過低。這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加速發展服務業,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效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就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制造業近年來的長足進步,使國際產業轉移重點將轉向知識型服務業和新技術制造業。如金融、信息、全球供應鏈管理等中高端服務,航空航天、能源、醫藥、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領域的全球配置。同時,技術更新換代的周期日益縮短,當前的需求不振使發達國家的先進(產業)技術也面臨著過時或貶值的風險,這為中國加速知識型服務業和新技術制造業招商提供了機遇。
從增加就業的效果來看。服務業是就業容量最大的產業。隨著發達國家制造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實現,其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已高達700,6以上,而制造業比重則降至10%左右,制造業向發展國大規模轉移已經接近尾聲。而服務業正成為產業轉移新熱點,其中金融、保險、法律、倉儲、營銷、物流乃至研發等專業服務更是成為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服務業占跨國直接投資的比重不斷上升,已超過制造業而高達50%以上。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中國在制造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模式轉型的過程中,應通過加速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途徑,延伸其產業鏈,從而通過加速服務業發展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產生更高的發展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問題。這是中國解決就業問題的戰略方向。隨著服務業投資日益成為國際產業轉移新熱點,地方政府應適時調整招商重點和方向,實現從“制造業招商”向“服務業招商”的轉變。加大服務業招商的力度。
值得註意的是,服務業是中小民營企業最容易進入且最有發展空間的產業,而中小企業是創新的最有潛力的主體,具有以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由於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和就業比例。因此,要改變那種只註重招大引強的片面觀點,對中小民營企業和相應的服務業招商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大量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招商,對地方帶來的經濟活力和示範效應及增加的就業量效果,可能會比少數幾個大企業更好。
四、招商引資要註重從項目到產業鏈!
產業轉移的—般規律通常是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按價值高低分層次依次進行,即先轉移價值最低的(如制造加工業)環節,然後再轉移較高級的其他環節。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技術創新進步和擴散速度的加快,以及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提高,高新技術產業也出現轉移趨勢。發達國家不僅繼續將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組裝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且將配套的零部件生產、物流、營銷甚至部分研發活動等也通過項目外包和業務離岸化等方式向外轉移,甚至將整條產業鏈搬遷、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加快成本回收,縮短研發到盈利的周期。
應當解放思想,打破傳統的項目招商模式,積極探索嘗試產業群招商,產業鏈招商,甚至區域綜合開發招商等多種新模式。采取主動承接國際產業鏈甚至區域整體轉移的相應策略。在區域和產業開放方面采取措施,實現對外開放的重大突破,鼓勵和引導外資向有條件的地區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擴展,以良好的環境鼓勵和引導產業轉移。
應當註意的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招商並非完全無害。為利益最大化,轉移方將設法控制核心技術和營銷網絡,千方百計地將承接產業轉移的國家或區域納入由其主導的分工體系,從而對產業承接區域提高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實現趕超目標構成挑戰。另壹方面,國際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有可能對我國形成技術、品牌、市場和產業壟斷,對我國的經濟和產業安全構成嚴峻挑戰。
應對挑戰且趨利避害的招商模式策略是:利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基本建設和產業空間重新布局的機會,有意識、有目的地盡可能多的搶占未來經濟競爭的制高點。例如,城市建設、通信網絡、廣告媒體、現代服務等。尤其是要搶占相關產業鏈中的許多關鍵環節。例如,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可能技術設計環節和外部營銷環節不占優勢,但完全可能因地制宜地搶占本地的原料供應,物流運輸,營銷甚至其他更多環節的戰略優勢。
為了有效打破外資企業的技術壟斷,可引入更多競爭對手,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並利用產業鏈的延伸,大量吸引產業鏈不同環節的配套的企業,讓激烈的競爭迫使各企業拿出核心技術參與競爭。以利於更快提升承接區域的整體技術水平。例如,正是眾多進入中國的著名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激烈競爭,迅速提升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當然,單純的承接產業轉移只能縮小技術差距,永遠無法實現歷史的跨越。只有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提倡自主創新相結合,鼓勵本地企業的自主創新以加強內生動力。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技術,以自己的品牌取代外來品牌,先占領自己的市場,進而拓展到國際市場,這才是最終打破壟斷,提升自己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