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揚孝如下:
孝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內涵
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價值體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壹。“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雲:“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歷攬古今,無論是孝感動天的禹舜,還是親嘗湯藥的劉恒;無論是百裏負米的仲由,還是蘆衣順母的子騫,無不體現著敬親養老的高尚品質,無不流傳著感人至深的孝道佳話。
縱觀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孝文化源遠流長,公元前11世紀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孝”字最早見於商代蔔辭“孝”。《爾雅》謂“善事父母為孝”。
朱烹在《論語集句》中認為孝乃“善事父母”之謂。許慎在《說文》中謂:“善事父母者,從老、從子,子承老。”由“老”與“子”的上下結構會意字而成,即青年人扶著老年人,引申為老少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簡言之,孝文化是涵蓋壹切關於孝的思想觀念、理論制度、行為規範、文藝作品及相關民風民俗的社會現象和客觀存在。弘揚中華傳統孝文化對於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時期孝文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追求個性解放,及我國教育制度的缺失,人們倫理道德觀念開始減弱,家庭養老觀念開始淡漠,傳統孝德遭到了中斷和失落。
家庭養老出現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近年來家庭贈養糾紛增加,有的甚至發展到刑事案件,老人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尤其是那些高齡、多病、無收入、無配偶,生活在農村的老人的贈養問題更是困難重重。而對那些自身有經濟收入,身體狀況較好的老人而言,他們更多的是感到子輩對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贍養的間斷。
子女對老人往往是使用多,關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獨、淒涼。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僅僅表達了兒女的心聲,也是寂寞父母的念頭,它更包含了子女對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