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娃娃”
源自於中國,在中國,它叫“掃晴娘”,是民間祈禱雨止天晴時掛在屋檐下的剪紙婦人像,以紅紙或綠紙剪成(也有用白紙剪出人,再用紅綠紙剪成紅衣綠褲)。她的造型通常是頭上戴花,手裏拿著苕帚,任務就是掃去陰霾,迎來晴天,以利曬糧、出行。掛“掃晴娘”的習俗在古時流行於北京、陜西、河南、河北、甘肅、江蘇等地。至少在元代初年就已有了這習俗了,元代詩人李俊民就有《掃晴娘》的詩:“卷袖搴裳手持帚,掛向陰空便搖手。”到了明清兩代,掃晴習俗在民間更加盛行,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以及其他描述京中風物的書籍也記載過這風俗。 掃晴娘在如今的北方農村偶爾還能見到這個習俗呢。河南至今還有首“掃晴娘止雨歌”:“掃晴娘,掃晴娘,三天掃晴啦,給妳穿花衣裳,三天掃不晴,紮妳的光脊梁。”(掃晴娘也怪可憐,達不成任務就沒衣服穿了!)
據說習俗流傳到日本後,因日本主持祈雨求晴儀式的都是和尚,所以掃晴娘就搖身壹變,成了這造型!後來又有了別名叫“晴天娃娃”。晴天娃娃的歌謠和我們的“掃晴娘止雨歌”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晴天娃娃,晴天娃娃,但願明天是個好天氣。如果是這樣,就給妳個金鈴鐺。晴天娃娃,晴天娃娃,但願明天是個好天氣。如果是這樣,就給妳美味的酒。晴天娃娃,晴天娃娃,但願明天是個好天氣。如果不這樣,就把妳的頭割下。”(這可更狠了!恐怖啊。。。)
在中國有傳說是先秦時的戰爭是很殘酷,而戰功的計算是以敵人的左耳的數量或者頭顱的數量來計算的。相傳在秦朝,壹旦戰役結束,軍隊就會把比較有特別意義的敵人的頭顱用白布包上系好,倒掛過來用繩子吊在戰場上。後來因為這種形式太麻煩,就幹脆用小白布偶做成今天的晴天娃娃的形狀,每壹個晴天娃娃代表壹個首級。慢慢地,這種白布偶就與祭祀相關,成為具有祭祀意義的象征。至於後來日本流行的晴天娃娃和雨天娃娃,都只是這種祭祀特性後來發展的結果
據說晴天娃來源於中國西北的民俗,有三種說法:
止雨:這也是晴天娃娃名稱的來歷,詩:“卷袖搴裳手持帚,掛向陰空便搖手。”
生殖崇拜:壹種說法晴天娃娃是天神,有祈求子孫殷盛的意思。這種說法來源於中國。
替身:日本人認為,晴天娃娃可以代替人承受災難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