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建築也是人類生活的舞臺。人塑造了建築,建築反過來也塑造了人。建築物凝固著人的需要、情感、審美和追求,把這些傳達給壹代又壹代的人,滲透到他們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築成了人類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標誌之壹。
對古建築的考察、回顧,不僅是在見證祖先呈現給現代人的客觀存在,而且還賦予了現代人類審美創造的動機。以古建築為媒介,人們仿佛可以跟遠古的祖先進行交談。這種可能性使得古建築的風格、精神和技術可以融入到現在以至將來的建築活動中乃至精神生活中去。可以說,這也是壹種尋求自我的連續性發展過程。
古建築是壹門四維藝術,與二維的繪畫、三維的雕塑不同,它不僅占有空間,而且要經歷時間因素才能展示出來。
日本古建築早在公元1世紀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點,如使用木構架、通透輕盈。這些特點是在中國南方流派的影響下形成的,同時也是因為日本盛產木材。日本的木構架采用了中國式的梁柱結構,甚至還有鬥拱。總的說來,日本古代建築和中國古代建築體系有很深的淵源,它們具備了中國建築的大部分特點。
雖然如此,日本古建築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尤其體現在它們的美學特征上。它們的美學特征集中體現在平易親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設計得細致而樸素,精巧而素雅;同時,日本古代建築也擅長於呈現材料、構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麗質,如草、木、竹、石、麻布、紙張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日本古建築的特色還體現在它的誇張表現上,如伸展得很遠的飄檐、碩大的鬥拱、過於華麗的裝飾、園林中的枯山水等。
古建築藝術的實際魅力因人而異,如對某個人來說,他可能註重實用,而對另壹個人來說,他可能更註重美觀。因此,本文除了從藝術史學出發,介紹日本的古代建築歷史,還以壹個設計者的方式去理解問題的隱喻含義,即它為什麽要做成這個樣子?如果能夠揭示出其中壹些原因,諸如歷史的、政治的、宗教和社會願望的影響等,人們可能會更明了日本的古建築。日本的古代建築歷史:
日本的古代建築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6世紀中葉到12世紀,即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建築;
中期,12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即鐮倉、室町時代的建築;
近期,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即桃山、江戶時代的建築。
6世紀中葉,佛教自中國經朝鮮百濟傳入日本,同時帶入了中國南北朝與隋唐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從此,佛寺成為日本的主要建築活動,其影響遍及宮殿與神社。在飛鳥時代(671年-8世紀初),佛寺的布局與形式呈多樣化。至奈良時代(710-784)逐漸形成統壹的風格,即既有中國唐代建築的明顯特征,又在向日本化過渡。到平安時代(791-1191),這個過渡基本完成,在佛寺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樣建築”,在貴族府邸中形成了“寢殿造”。
12世紀後,地方勢力興起。在鐮倉幕府(1192-1333)和室町幕府(1338-1573)時代中,宮殿、神社、佛寺、府邸等建築形態逐漸推向全國。在奈良的仿中國宋式做法被稱之為“唐樣建築”(又稱“禪宗式”建築)的風格,與“和樣建築”壹同傳播到各地。此時日本建築壹面繼續受到中國影響,同時又有自己的創造。如奈良時期的粗大構件縮小了,柱子越來越細,枋子成為不可缺少的構件,佛堂內廣泛使用天花板,門板演變為隔窗等等。在住宅府邸中又出現了“主殿造”,即簡化了的“寢殿造”;還出現了適宜於武士與僧人生活需要的“書院造”,即在居室旁另設披屋作為書房。
從12世紀到19世紀,幕府首領都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他們掌握著最主要的權力。幕府的權力和火藥的使用,對建築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日本出現了令人驚異的守備城樓,取代了作防禦用的中國式城墻系統。城樓常常建在花崗巖臺基上,並有城壕圍繞以防火攻,因為火攻是木質結構的主要威脅。
佛寺自16世紀後已不再是主要的建築活動,府邸、城樓成為重要類型。1630年,德川幕府時代的家康,曾驅逐所有的外國人,封閉邊境,對貿易者實行重罰,導致了16世紀初隨荷蘭、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探險者傳入日本的基督教受到了沈重的打擊。這段時間日本也進入“流動”世界時期,進入中產階級富裕起來和藝術上的黃金時代,日本已準備重新與外界聯系。過去在戰爭中興建的城堡到江戶時代(1603-1867)已演變為地方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城郭上築有象征城市統治者威嚴與用於防衛的城樓。城市住宅府邸大量興建,其規模與風格按業主的身份等級而異。此外,由中國傳入的飲茶、品茶成為貴族、武士等生活中壹項重要內容。茶室往往采用民居的泥墻草頂、落地窗,並在周圍布置步石、樹木、桌凳、燈籠等,稱為“草庵風茶室”。另外,在住宅中又出現了混合有“書院造”與“草庵風茶室”格調的“數寄屋”(Sukiya)。“數寄屋”的傳統至今仍強烈地反映在日本的住宅建築中。
19世紀以後,明治天皇的維新(1868-1912)使日本建築轉而接受西方影響。日本古建築的特色:
日本古建築的類型有神社、佛寺、府邸住宅、城池和天守閣等。本節不試圖對日本的古建築做壹個全面、詳細的梳理和回顧,只挑選了壹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建築。當然,這可能是有失偏頗的。“釣魚臺”、蓬式屋頂
中國最早采用的建築形式,是建造在木樁支撐的平臺上的長方形建築。日本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壹個外部遊廊,通常叫做“釣魚臺”,因為只要有可能,日本的住宅壹般都建造在湖邊或池塘邊上,而且魚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之壹,這樣在食用魚時既方便又新鮮。
日本建築中最古老的蓬式屋頂至少持續沿用了2000年,其顯著特點是屋脊橫木兩端的V形木柱。但最為普遍的屋頂形狀,是山墻與半脊的結合形式(類似中國的卷棚),山墻的底部稍向後彎曲繼而消失在抱合的屋脊後面。這樣在建築的正面獲得了壹個奇特的輪廓線,象是壹個農夫頭上的寬大鬥笠。日本塔
日本塔的塔頂有5條直線,比中國的塔頂處理更為精練。日本的塔頂樣式嚴整、苗條,整個建築物由於寬大的翼展顯得翺翔欲動。有時這種挑檐達2米以上;有時多重塔頂出檐尺寸參差不壹,密積在壹個方形塔的塔頂之下,像是串在紡錘上的壹些圓盤,紡錘頂上有又高又細的尖頂飾,叫“和碩”(Hosho)———神聖無上的、象征王權的寶石,這種紡錘形的塔頂由顯現到消失,像是壹只在天空中鳴叫的鳥。這類塔頂的輪廓往往有類似書法或者松樹這類日本景色的象征特點。
令人註目的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雖在奈良時代,但還是繼承了飛鳥時代的布局和形式。它的塔頂尺寸依次向上精巧地遞減,其比例為10:9:8:7:6。該塔藝術造型秀麗,建築結構古樸,結合完好。銅件的加固與裝飾,通排的欞窗,渾重的灰色瓦頂及蓮紋大瓦當無壹不顯示出精巧。
奈良藥師寺的東塔建於公元730年,為飛鳥時代原建築物,是日本國寶。東塔高三層,為樓閣式木塔,下層為較矮的塔身,辟板門,大檐下復加小檐,皆用鬥拱。二、三層雙檐之下均加置平座欄桿。只有底層的入口才能進入塔內,塔上各層的入口及回廊都是假的。神社
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教的崇祀建築,史於原始時期。神道教崇拜自然神,崇拜祖先,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系,以神社神道為主流,存在至今。神社神道尊天照大神即太陽女神為主神,奉行政教合壹,神化天皇世系,以8世紀成書的《占事記》和《日本世紀》為經典。
神社縱深布局,富有層次,入口處有壹座牌坊,壹根大木橫架在壹對柱子上,兩端左右伸出,有些在稍低壹點的位置再橫架壹根木枋子,這種牌坊叫做“鳥居”(Torii)。進了牌坊,沿正道向前走,到達“凈盆”,參觀者在“凈盆”處洗手漱口後再走向本殿。本殿裏供奉著神的象征物,如神鏡、木偶像、“從雲劍”等。
日本最神聖的神社是伊勢神宮,位於三重市。它分為內外兩宮。內宮稱為“皇大神宮”(圖11),祭祀天照大神,建於公元紀元前不久。外宮大約晚於內宮500年。稱為“豐受大神宮”,豐收大神專司保護天照大神的食物。內外宮形式大體相同,公元7世紀的天武天皇確立制度,每隔20年依原式重建壹次,所以現在的建築並非早期原物。內外宮相距不遠,都是以“本宮”為中心的小建築群,地段為長方形,外面圍壹圈柵欄。神宮的細節處理非常精致。堅魚木呈梭形、柱身頂端卷殺,鞭掛截面原是方的,但在前端漸變成圓的。它們使簡潔方正的神宮柔和豐潤起來,更有人氣和人性。在堅魚木兩端、千木、門扉甚至地板上,恰當地裝飾了鏤花的金葉子,給溫雅的素色白木和茅草點染上高貴的光澤。黃金和素木、茅草相輝映,既樸實又華麗,足見審美力的敏銳。木結構的精湛技藝
日本在木結構工程方面的技藝甚至超過了中國。這是由於他們實踐的機會很多,往往在地震和臺風之後就需要重新建設,同時由於在公元710年將奈良定位永久性首府之前的許多世紀中,天皇宮廷是巡回遊動的,所以手工匠人將建築物的連接部分做得十分精確,既能很好地組合在壹起,又便於拆卸和再次安裝。
奈良法隆寺,原建於7世紀初,是保留得最完整的日本古木構建築群,以堂、塔為主。法隆寺以金堂和塔為中心,繞以回廊,以區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細部紋樣均反映了來自中國南北朝建築的影響。建築用料粗壯,金堂的圓柱卷殺明顯、柱上置有皿板大鬥,用整木刻成雲頭狀的雲形鬥拱支承著檐口,並采用了勾欄和大字拱等。整個建築群既雄壯又美麗。
京都的清水寺,建於奈良時代後期。正殿依山而建,前面是由139根粗大圓柱支撐的懸空“舞臺”,氣勢宏偉。木柱等構件不施彩繪,顯示出木質本色的自然美。清水寺的建築特點十分突出,如柱頭為小覆盆式,鬥拱為偷心造等。
京都金閣寺(又名鹿苑寺)是日本著名寺院之壹,臨湖而建,景色秀麗。寺的主題建築是高作三層的金閣,平面方形,上下閣檐為灰瓦覆蓋,最上以方形脊座收結,座上立壹展翅的鳳凰。此閣的上兩層柱子、墻壁和鬥拱均飾以金箔,光耀奪目。非對稱性的空間布局
曾以對稱為特點而先入為主的中國建築形式在日本逐漸消匿。在日本的古建築布局上,已經不再局限於南北軸向布置。當公元670年大火之後重建法隆寺時,建築師們把壹個原供停屍的廟堂合並到金堂的境域之內,並在其旁建了壹座塔。到公元773年,在寺院境域內的高地上又增建了壹座法華堂。與金堂壹樣,它是壹個單體建築,擁有早期那種典型的空間分布不勻的柱子,而且它具有古老屋頂模式那種平緩的屋頂、銀灰色的瓦和曲線優美的檐口,因而顯得更優雅、更漂亮。
在佛寺的建造上保持座東朝西的傳統,是有其實用目的的。為了避免下午令人難耐的西曬,所以將建築物的長邊定為東西軸向,起居室朝南或者東南。此外,依據季節調整起居室已成為常規,到了炎熱的夏季,人們便搬入房屋陰涼的壹面。這種變化最後擺脫了中國模式,超越了軸對稱的範圍,日本的建築在嘗試中找出了屬於自己的不對稱的軸向特點。模數的運用和靈活的住宅體系
日本的佛教建築基本上是中國式的,但日本的世俗建築卻逐漸產生了自己的型制。世俗建築,主要是住宅,服務於日常生活。它們既要在可能條件下滿足生活的需要,又不能不考慮節儉。因此,和宗教建築相比,它們不大墨守成規,而能適時變化。
與此同時,對肌理的興趣是由禪宗信徒們掀起的,他們極力主張簡樸的思想,已影響到現代西方建築藝術的線條、色彩和裝飾的風格。這也是壹種從屬於日本建築藝術的古代儀式,即模數的運用。房屋本身、室內面積和屏風沿房屋的立面形成開間,開間是以6英尺寬、3英尺長為模數的。6:3英尺是地板上榻榻米的尺寸。最初,是將榻榻米壹個挨壹個地隨便置放在壹起的,只到首都在1615年遷到江戶以後才形成模數的標準化(江戶即現在的東京)。在那個時代,早期用來將單體建築連接起來的回廊(走廊)已被紙屏風形成的走廊所代替。12世紀之後,在地板上安裝了屏風門的滑軌,以便將屏風推到壹側,創造出壹部分新的空間,在夏季還可以使房子某壹面全部向庭院敞開。在早期,日本並沒有傳統的家具,他們坐在腳後跟上,用淺淺的缽子吃飯,在榻榻米上睡覺。這造成了兩種後果。壹是由於天花板很低,在室內可以觀賞高出地面2英尺左右的庭院美景;第二種更為重要的後果,是這種住宅使室內的空間有了極大的靈活性。住宅通常有兩塊較高的地方:壹塊是房間地板上鋪榻榻米的壹塊地方,供起居和睡眠,進屋前須脫掉鞋;另壹塊地面是用木板做的,作為回廊、走廊和盥洗室;較低處地板上不加鋪設的地方是餐廳、浴室和廚房。這是壹種十分靈活的住宅體系,在建築構件大量生產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其個性。源於茶道的日本古建築精神
日本的茶道是由禪僧倡導起來的。禪僧飲茶最直接的目的之壹就是為了使他們在打禪時能保持頭腦清醒,而茶室就是為茶道而建造的。由於禪僧們在茶道裏註入了寂滅無為的生活哲理和不分貴胄黎庶壹律平等的思想,茶室就以淡雅與之相呼應,追求自然天成。廣泛流行起來的是草庵風的茶室,成為日本最有特色的古建築類型之壹。
草庵風茶室壹般都很小,若以榻榻米為度量單位,茶室大多是四席半,最小的只有兩席。它們小而求變,內外都避免對稱,也有床和棚。常用木柱、草頂、泥壁和紙格扇。為了渲染天然,常用不加斧鑿的毛石做踏步或架茶爐,用圓竹做窗欞或擱板,用粗糙的葦席做障屏。茶室的墻壁和門板是白色的或者是半透明的,為的是讓地面的反射光透進來,在如此深的屋檐下,地面的反光是采光的主要來源。地板上鋪著席子,家具只是狹窄的架子和陳列主要藝術品的凹龕。藝術品可能是壹幅油畫、壹只碗或壹瓶插花,或者只是壹套茶具。
在草庵風茶室的影響之下,出現了壹種田舍風的住宅,稱為數寄屋(Sukiya)。作為住宅,它比茶室多講究壹些實用,比較整齊,因此更顯得自然平易。在室町時代已經傳到日本的中國水墨畫,這時候成了障壁畫的主流,木材也通常漆成黝黑色,這是數寄屋的特點之壹。數寄屋的風格同樣也影響了當時大型的書院造府邸。數寄屋是後來和風住宅的前身。和風住宅吸納了西洋式住宅的許多特點,就是日本的現代民用住宅了。
由茶室提煉出來的這種日本建築精神也體現在庭園上。禪宗佛教認為,人需要與自然和花園融為壹體,他們認為這壹點是至關重要的。如同中國的庭園,是在極小的範圍內再現世界,即小中見大,而日本在這方面的藝術是更具特色的自然設計。觀賞日本的庭院不能走進去,應從走廊或遊廊來觀賞,如其插花藝術。日本的庭園壹般需要大畫家來設計。天守閣
隨著16世紀西洋文化的輸入,日本建築發生了新的變化,除了和風住宅外,重要的還有城樓,叫“天守閣”。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是天守閣建設的高潮時期。這些天守閣已經不像封建內戰時期那樣兼作番主的府邸,而是純粹的軍事堡壘了。
天守閣裏通常有武器庫、水井、廚房和糧倉。還有投石洞、射箭孔和鐵炮孔等作戰設施。天守閣仍然是木結構的,木材粗壯。隨著火器在戰爭中的使用,有些天守閣加上了磚石的外圍護墻,下部用大塊蠻石砌築,上部抹白灰。
位於兵庫的姬路城天守閣是最著名的天守閣之壹。細膩明亮的白灰和粗獷的蠻石對比強烈,產生了極強的力的沖突的視覺效果。為了擴大防衛者的視野,便於射擊,姬路城的天守閣在墻上設了幾個凸碉,像歇山式的山花,被稱之為“唐破風”。 日本古建築對世界建築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以模數為基礎的建築構件標準化;
采用地毯或墊子來鋪設室內、運用凹室或床輪來取代家具、以及使用屏風使室內成為可以靈活分隔的空間等,這些方法,建立了靈活的住宅體系;
運用不加處理的天然材料形成紋理對比,而且運用天然材料本身的色彩配制(白色、黑色、本木色)常常能突出結構;
房屋和庭園建築藝術間的內部交流,這種內外空間的交流強烈地影響了歐洲20世紀的建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