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把握中國藝術設計中當代化與民族化的關系

如何把握中國藝術設計中當代化與民族化的關系

壹 藝術設計原理要堅持自然法則

尖端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宏願似乎即將實現,卻在驀然回首時驚覺,如此發達的現代科技和藝術文化早已經在自然界中存在了。人類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渺小,並且還要回過頭效法自然。從自然中學習、模仿從而獲得啟示,用於科技、設計、文化,從而更進壹步師法自然的基本概念。人類本屬於自然,自然的準繩就如這個世界的律法,做藝術設計如果能從自然中取法,體會天地之間所蘊含的自然之美,必然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其實人類在很早的時候就在自然中發現規則,例如黃金比例、七等身已經廣泛地運用於藝術設計之中。於此同時,神奇的配色、巖石的肌理、葉脈的紋路、蜂巢的六角幾何形、貝殼的渦線等等,相似的例子不壹而足。這讓人類不由得感嘆自然造物的神奇和美妙。

就拿“黃金比例”來說,人們往往特別偏好這個比例,那麽為什麽人會本能地感覺到這壹比例是美的呢?其實這個很簡單,因為它與人的正常發育結構比例有密切的關系。據相關數據統計,人體結構中有很多比例接近0.618,人體本身就存在著“黃金比”之美。在人體軀幹和身高的比例上,肚臍就是所謂的“黃金比例”。生活中黃金比已經應用廣泛,例如在明信片、郵票、名片、照片等設計上,都利用了黃金比例。在自然界的深層結構蘊含著適當的比例,融會貫通於藝術設計之中,就自然會得到美感。在中國藝術範疇內,恐怕不得不提對稱秩序,這可能是對中國人來說最為親切的設計法則。以中國式的廳堂為例,壹眼即望出有門、椅、茶幾、宮燈等等多種對稱的關系,這種例子數不勝數。中國文字結構之所以上密下疏,也是受先輩們對人體結構上密下疏的耳濡目染而漸漸得來的對美的感知。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人合壹”、“物我無二”、“萬物壹太極,物物壹太極”的說法。講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統壹,藝術設計原理要遵循自然的法則毋容置疑。

但是,要懂得師法自然,並不是簡單地臨摹自然物象,我們強調的是原理的解構和運用。想做好藝術設計,壹方面要體會自然結構中的精義,壹方面要嚴密把握藝術設計本身的條理。模仿大自然固然是壹個竅門,設計出為人們所用的作品也是很重要的。不違背自然規律,便不會有來自自然的抗拒之力,藝術便也自得其法。

二 藝術設計的根源仍是民族精神

西方學者拉圖勒說過:“假如藝術為民族靈魂之體現,假如壹國文化之綱領,可以壹切求之於審美形式,則中國文化乃最為多方面的。譬如中國人之帝國思想的豪壯氣魄,可見於京城宮墻及大殿的空間設計中;其保持疆土、斥除夷狄的奮鬥毅力,可見之於長城建築設計中;其儒家哲學所鼓吹之節度,可見於其整齊之宮室房屋的設計觀念中;其與天人合壹的願望,可見之於宋人山水中;其對於來生的見解,可見之於佛教之繪畫雕刻中;而華夏民族之精細的女性的靈敏性,又可見之於花草動物畫與其他雕刻工藝設計之中。”拉圖勒上述簡單的評論,可以說將我國藝術、設計的優點詳盡備述了。華夏五千年民族文化迥異西方文化,中國曾被歐洲乃至世界推崇為神妙富庶的東方樂土,他們向往中國並推崇中國的事物,然而近百年來中國珍貴的民族遺產和文化,卻常常被子孫們鄙夷甚至遺棄。而今要落實藝術設計的民族化,就不能不從中國的民族化精神出發,對民族的根源進行深刻而細致的了解。

曾設計陜西法門寺合十舍利塔、臺灣中臺禪寺、101大樓及四川峨眉金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李祖原曾在闡釋他的理念時說,他的功勞完全歸功於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李祖原跟中國的其他設計師壹樣,在西方藝術教育體制之下,曾在設計創作中遭遇過迷茫和不安。在植根於民族精神的同時,尋找到了壹條屬於中國設計人的康莊大道。李祖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並且懂得分解、消化、吸收,由此樹立了強烈的自我風格,也創造了壹個新的中國人的人文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包裹宇宙、包羅萬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所謂博大精深可以說是長期兼收並蓄積累而成的結果。壹邊是對外來文化與藝術的吸收和融合的過程,壹邊是國內各族文化與藝術的壹體化過程。例如:敦煌莫高窟“卷草紋(又稱唐紋)”,實際上就是在漢魏時期,由西域傳入的忍冬草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而唐代典型的“寶相花”,則是以我國原有的蓮花為母體,融合了牡丹花和由波斯傳人的海石榴花紋樣的特點,而逐漸形成的傳統民族紋樣。而今我們生活在這個越來越自我的空間裏,如果我們不在藝術設計中切入自我的民族符碼,融會貫通並註重新意,那麽我們就無法在這個東西方文化沖撞的藝術之林中尋找到中國藝術設計的出路。

三 藝術設計過程中要講究科學方法

當西方快餐文化以其連貫作業、衛生科學、講求效率的優越性進入中國,壹直引以為傲的中國美食不得不退避三舍,說到底,就是中國的美食文化雖然底蘊深厚,但卻忽視了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不科學”是讓我們今天成為弱勢文化的重要原因之壹。同樣,如果中國藝術設計在當代化的進程中不以科學方法為手段,也是前途堪憂。李約瑟曾多次探討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問題,他歸納出經濟的、地理的和社會的三影大響因素,不過他說過的幾大因素在中國已經成為過去。實際上,在今日中國,妨礙科學成長的壹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缺乏壹個理性獨立的傳統。理性精神是科學方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正是因為藝術設計是壹個有計劃的過程,所以其行為必須建立在理性精神的基石之上,才能得到長遠的發展。

那麽何謂理性?理性是指認識理解能力,它不是把事情看作為單獨孤立的,是從總體上、相互關系上,把各個事物看作為壹個整體,從這種系統的、廣泛的、有秩序的原理來理解壹個個事情。理性是感性的最終階段,所有的感性都最終上升為理性。從事藝術設計創作的實踐者,常常在不知不自覺中陷入壹種非理性的思維,並且並不認為這原本屬於壹種不科學的思維方式。中國藝術設計創作者往往流於經驗之說和教條主義,很少有人深入鉆研壹個藝術設計過程中應該講求的科學方法。中國藝術設計的這種現狀令人十分擔憂。現代主義大師格羅佩斯曾說過:“任何理性的形態,均只能在於使生命豐富的時候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這就要求藝術設計工作者在進行創作之前要仔細考量,壹件藝術設計作品它的市場效應、消費心理、效用、價值、經濟性、人因工程、色彩需要、美學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等等因素。特別要考慮的是人性化的需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後現代設計中所強調的重點。壹切設計行為的原始動機要為人類所用。

在過去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設計上,中國的藝術設計師還是不負眾望的。在“國印?舞動的北京”會徽設計中,就將具有5000年歷史的書法和印章等藝術形式,與體育運動特征結合起來,巧妙地幻化成壹個向前奔跑、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這壹設計不但凝結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神韻,標示了舉辦地的名稱,同時也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表達了13億中國人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美好願望和對世界人民真誠的迎客態度。這就是壹個科學方法理性精神在藝術設計中成功應用的例子。

總而言之,科學方法和藝術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科學方法指導著藝術設計的表現形式,而藝術設計的創造思維又推動和刺激了科學方法的不斷更新。所以,應該以科學方法為過程是藝術設計工作者不可忽視的問題,要明白把科學方法運用到日常設計之中,並作用於我們的生活。

四 藝術設計的目標要堅持創新發展

藝術設計要以創新為目標,海根曾對創新下過這樣的定義:“創新是把現實之所有加以組織,所造成之關系包含新的精神的審美觀念。”創新是壹種將腐朽化為神奇的奇妙力量,人類的創造不可能無中生有,不過是將已經陳腐的事物喚醒,並加以組合和運用。因為人類的思想就如壹座冰山潛伏在水中,能夠用於思考活動的細胞不到10%,潛力是巨大的,需要人的開掘和努力。壹個藝術設計者如果想要在設計工作中做到源源不斷的創新,就要堅持本身的閱歷深廣,培養良好的創意思維。創意思維是眾多思維方式中的壹種,但創意思維不同於其他思維方式。創意思維是壹種類似於特異或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其目的是傳達標新立異的創造欲望。創意思維是人類智力活動中最有創新精神,最具奇特性和最富創造力的部分。“壹個偉大創意是美麗而且高度智慧與瘋狂的結合,壹個偉大的創意能改變我們的語言,使默默無名的品牌壹夜之間聞名全球”。現代創意學大師奧格威這樣評價創意的重要性。在藝術設計中,創意思維無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穎獨特的創意設計是壹件藝術設計作品成功的關鍵,也是藝術設計作品的核心和靈魂。

那麽要如何打破常規的思考模式呢?藝術設計工作者嘗試使用“水平思考”的思考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水平思考就是打破思考的框架,站在另壹個角度創造出嶄新的方法和觀點,而所謂的水平思考即指面的廣闊,這有別於垂直思考。在選好水平思考的點時,再進行垂直的深度思考,簡而言之,水平思考是跳躍式的思考,而垂直思考是漸進式的思考。通過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反復過程,創意便也蘊含其中,自得答案。

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壹定要認清“創新”與“傳統”的關系,提倡創新不是拋棄傳統,保持傳統也不是避諱創新,二者的關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壹件具有創意性的藝術設計作品壹定是被歷史所接受的。被歷史所接受的藝術設計作品,才能成為被傳承下去的傳統文化。由此壹來,創新才具有它真正的意義。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創新和傳統在歷史的過程中,從來是要不斷相互整合消長,互為彰顯的過程。正如米開朗基羅的出現使得希臘雕塑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羅丹的作品又在米開朗基羅的基礎上,賦予了雕塑更大的藝術張力,使其更接近去印象主義。魯本斯的巴洛克藝術是由於其後的德拉克洛瓦的重新詮釋使之達到更高的成就,都是壹樣的道理。

綜上所述,可說是今天我們追尋中國藝術設計民族化和當代化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態度。我們要時刻謹記,民族風格是民族氣質和精神的表現,它的形成往往取決於由來已久的歷史沈澱和觀念的凝聚。但是民族風格壹定要順應歷史的進程,時代的精神,並敢於融入更新和調整的因子。如此壹來才能協調好中國藝術設計創作中的民族化和當代化的關系。

  • 上一篇:新家要裝修了,現在比較流行什麽風格?
  • 下一篇:春節開頭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