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壹→月曜日(げつようび→getuyoubi)
星期二→火曜日(かようび→kayoubi)
星期三→水曜日(すいようび→suiyoubi)
星期四→木曜日(もくようび→mokuyoubi)
星期五→金曜日(きんようび→kinnyoubi)
星期六→土曜日(どようび→doyoubi)
星期制的老祖宗,是在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壹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
古巴比倫人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7層,每層有壹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此為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神。7神每周各主管壹天,因此每天祭祀壹個神,每天都以壹個神來命名:太陽神沙馬什主管星期日,稱日耀日;月神辛主管星期壹,稱月耀日;火星神涅爾伽主管星期二,稱火耀日;水星神納布主管星期三,稱水耀日;木星神馬爾都克主管星期四,稱木耀日;金星神伊什塔爾主管星期五,稱金耀日;土星神尼努爾達主管星期六,稱土耀日。
但自古以來中國歷法所註重的記日法單位是旬(十日),和朔望(十五日)等,似乎七日記日法並未普遍流行。反而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卻沿用七曜之名來分別稱呼壹星期的七天,如懂日本語,便知道日本語稱星期日至六正是用日曜日等七個名稱。
擴展資料:
通常日歷上日曜日會在月曜日前面,不符合人們壹到七的普遍認知規律,這是因為,我國古代歷法中,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壹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七曜論中,太陽為首,太陽為尊,為萬物之始,自然應置於最前,其余順次排下。
因此日本通常采用由日曜日至土曜日的壹周計算方法,但我國在改良歷法時考慮到簡明實用的問題,便采用“星期壹”“星期二”直到“星期六”,因為“星期七”不順口且有西方“禮拜日”和日本“日曜日”之說便改作“星期日”。
七曜亦稱“七政”、“七緯”、“七耀”。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五大行星。七政、七緯又有他指。
《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孔穎達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易.系辭》雲:天垂象,見(現)吉兇,聖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兇之象,因其變動為占,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
晉範寧《春秋谷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楊士勛疏:“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如彼七緯,細璧重珠。”錢仲聯註:“七緯,日月五星。”北齊章晝《新論.妄瑕》:“夫二儀七耀之聖,不能無專虧沴。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日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