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日本的七夕節和中國七夕節的區別在哪裏?

日本的七夕節和中國七夕節的區別在哪裏?

1、七夕由來的不同

中國的七夕:

七夕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們目前所知有關七夕的最早文獻資料。

傳統七夕是女性節日,它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古代婦女七夕乞巧也屢屢在唐詩宋詞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漢武故事》裏記載,漢武帝跟仙後西王母相愛,西王母讓青鳥作為信使和他傳信。據說西王母要來的時候,由青鳥先來報告,西王母跟漢武帝相會五次,都是在七夕。漢朝在宮廷裏就過七月七,用紅絲繩把手纏起來,叫連愛,把愛連起來。所以七月七從漢朝開始就突出愛情主題。

也有學者認為,七夕是父權社會出現之前的神話母題,是請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儀式,乞巧的最初意思為向天神乞橋,“乞求溝通的橋梁”。

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

日本的七夕:

誕生於中國的七夕節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與日本本土的祖靈信仰和棚機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與日本佛教有密切聯系的“穢祓”(去除汙穢)思想,頗具日本特色。

日本七夕節吸收了中國七夕節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今已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壹。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壹種民間慶祝活動。本來跟中國壹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臺等地是推遲壹月,把8月7日(壹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2、七夕習俗不同

中國的七夕習俗:

中國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浙江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壹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浙江金華壹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壹只雞,若無公雞報曉,牛郎織女便能永不分開。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壹個上香爐。壹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而後,大家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壹種是“蔔巧”,即用蔔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壹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七姐”。

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在坪洲及西貢,分別有兩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日本的七夕習俗

日本的七夕節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端午(5月5日)、重陽(9月9日)壹並列入日本的五節供,是國家的固定節日。每年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七夕節慶祝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稱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臺七夕和平冢七夕。

與中國的七夕習俗有所不同,在日本,七夕到來之前和當天,人們會舉辦壹些活動以示慶祝和紀念,如選美比賽、馬拉松、七夕舞會等。

同時,七夕也被認為是訴說心願的日子。

這壹習俗從江戶時代壹直流傳至今。人們把自己的心願寫在五色彩紙上,日語裏面叫做“短冊(たんざく)”,綁上絲線然後掛在竹林或放入江河中,以此來祈求自己願望的實現。每年七夕到來之前,大學裏的圖書館、家附近的超市、車站的大型商場就開始準備,到處都可以看到供人們寫願望的紙條和掛願望的柳枝。

也正是由於這壹習俗,日本的七夕更被人們當做是小孩子的節日而不是情人節。

  • 上一篇:日常汽車的保養和維護
  • 下一篇:明式家具為什麽會有文人雅士參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