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輔《南詞引正》所載,昆曲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顧堅所創始的。壹般認為昆曲在明代嘉靖年間,由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給以加工提高,影響日益擴大,魏良輔配合傳奇作家梁辰創作了《浣紗記》,講述春秋時期吳越爭雄之事,主人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它成為符合昆腔韻律的腳本,對昆腔的傳播起了推動的作用。萬歷未年昆曲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但是在清朝中葉,昆曲逐漸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幾乎絕跡於舞臺,解放以後,在對這壹珍貴劇種進行搶救、整理的壹系列工作後,昆曲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昆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壹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昆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 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長生殿》,另外還有壹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昆曲大師:俞振飛
俞振飛是昆劇、京劇演員,工小生,號箴非,原籍松江(現屬上海市),蘇州生人。
俞振飛的的父親俞粟廬是江南的昆曲清唱家,自成壹派——“俞派”。俞振飛從小學習詩詞書畫,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昆曲,14歲以小生的腳色登臺亮相,雖然是業余演出,但是演得有眉有目。後來跟隨沈月泉深造,先後學習了200多折昆曲戲。
1931年俞振飛在暨南大學擔任講師,後在程硯秋的邀請下,辭了工作隨其到北京演出,並拜程硯秋為師學習京劇小生。1934年正式轉為秋聲社擔任專業小生演員,同時受到程繼先的悉心指導。
在程硯秋的新編劇目中俞振飛塑造了很多的藝術形象:在《紅拂傳》裏扮演李靖、在《春閨夢》裏扮演王恢、在《梅妃》裏扮演唐玄宗等等。
俞振飛從30年代以來先後與程硯秋、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等藝術家合作。40年代末俞振飛到香港演出,1955年又回到北京。1957年再度返回上海擔任上海戲曲學校校長,並且親自任教,培養了大批的京劇人才。
俞振飛精通書畫、擅長演奏笛子,多才多藝。他的嗓音先天的條件奇佳,大小嗓運用自如,並對京劇小生有獨到的追求,在唱法、念白、運嗓、用氣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形成了自己壹套的表演風格:儒雅、端莊、充滿了書卷氣。
俞振飛的代表作有昆曲《遊園驚夢》、《太白醉寫》、《雷峰塔·斷橋》、《玉簪記·琴挑》等;京劇《玉堂春》、《監酒令》、《春秋配》、《奇雙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