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壹門古老的藝術,到了明清,集戲曲服裝大成的昆劇服裝,成為中國服飾的壹個亮點。昆劇的服裝色彩斑斕、絢麗多彩,是襯托舞臺人物造型的壹個主要部分。昆劇的服飾,用行話來說叫做“行頭”。
行頭是各種角色穿戴的服飾總稱,是昆劇舞臺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它的種類包括長袍類、短衣類、鎧甲類、盔帽類、靴鞋類,以及附屬於服裝範疇的輔助性、裝飾性的物件。由於行頭在昆劇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形成“有行頭就有戲班,沒有行頭不成戲班”的慣例。
戲衣(行頭)的名目很多,重要的有蝶袍、官衣、靠、箭衣、披、褶子等20多種。昆劇服飾的程式化特征十分明顯,演員穿戴上有著嚴格的搭配要求,對這種程式化的遵守,有句非常貼切的行話叫做“寧穿破,不穿錯”。
明代家樂倡導雅致精美的美學傳統,促使昆劇服飾呈現出寫意的、程式化的古典美。昆劇的服飾基本來源於生活,在此基礎上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進行了必要的改造,以造成壹種唯美和陌生化的距離。各類角色在穿扮時都須遵循相應的穿戴規則。
比如,蟒袍是皇帝和大臣穿著的官服,用以象征皇帝和大臣身份的尊貴;貧窮書生所穿的黑色富貴衣,裝飾了壹些代表補丁的零星布片,說明人物生活的艱苦;道人穿的道袍上有中國古代哲學中象征天、地、山、澤、風、雷、水、火的八個符號,昭示著人物具有極高的智慧和學問。
總之,不同社會地位、年齡、職業和精神狀態的信息,都可以在戲裝上得到反映。清代由於折子戲的興起,使昆劇服飾藝術化、精美化程度進壹步提高,註重服飾與人物性格、情緒的密切結合。服飾是昆曲藝術頗具特點且最能吸引觀眾的特定手段。昆曲的舞臺都不太大,表演區和觀眾席的接近,使得觀眾對服飾的每個細節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服飾做工粗陋,昆劇的整體觀賞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經過幾百年的完善,傳統昆曲服飾在布料選擇、圖案色彩、刺繡工藝等方面提倡精雕細琢,力圖使任何細節完美無缺。昆劇戲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以紅、黃、藍、白、黑、紫、粉色等為主色,色彩鮮艷、熱鬧。質量上主要采用緞、綢、布等。昆曲服飾的紋飾有龍、風、鳥、獸、魚、蟲、花卉、雲、水等。紋飾主要是刺繡,力求薄而密,能夠呈現細膩的光澤變化,在運線行針方面,以精確的角度組成完美的圖案,工藝十分考究。由於色彩、紋樣和質量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個戲衣顯得豐富多彩,富有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