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自西周開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而算盤則有“世界上古老的計算機”之稱。2013年12月5日,珠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末徽州商人程大位編撰完成的《直指算法統宗》(簡稱《算法統宗》),是中國古代數學發展過程中的壹部重要著作,當時在中國民間普及珠算起了很大的作用,流傳廣泛。明末,他的書就傳遍東南亞、歐洲和美洲。
經商時完善珠算口訣,寫出《算法統宗》
程大位(1533~1606)明代商人,珠算發明家。字汝思,號賓渠,漢族,安徽休寧縣率口(今黃山市屯溪)人,出生於商人家庭。他少年時,讀書極為廣博﹐對書法和數學頗感興趣,壹生沒有做過官。20歲起便在長江中下遊壹帶經商。因商業計算的需要,他隨時留心數學,訪名師,搜集很多數學書籍,刻苦鉆研,時有心得。在商務往來中,有感於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決定編撰壹部簡明實用的數學書,終於在60歲時完成。
程大位四十歲時,倦於外遊,便棄商歸故裏,認真鉆研古籍,擷取名家之長,歷經二十年,於明萬歷壬辰年(1592)寫就巨著《算法統宗》十七卷。其後六年,又對該書刪繁就簡,寫成《算法纂要》四卷,成為後世民間計算最基本的讀本。《算法統宗》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數學難題並記載了解決方法,是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
《算法統宗》,全名《新編直指算法統宗》,內容包括當時能收集到的各種實用數學問題和數學方法,依《九章算術》的次序,分為九章,分別敘述整數、分數的加、減、除、乘、乘方、開方等基本知識。珠算開方法是第壹次記述,在列舉各種計算方法的同時,還指出最方便的計算方法。這部書的精華部分是全面介紹了珠算,以及珠算的各種方法和歸除口訣。比如沿用至今的珠算除法的《九歸歌》,“二壹添作五,逢二進壹十……”並用圖形加以詳細說明。此書又多用口訣、詩歌形式寫成,通俗易懂,淺顯易記。
他發明“丈量步車”,成為卷尺的雛形
世界第壹卷尺是程大位於1578年左右發明的,他當時把它稱作“丈量步車”,程大位因此被譽為“卷尺之父”。“丈量步車”較之當今的鋼卷尺、皮卷尺顯得龐大許多,但從其原理、構造、用途和用法來看,又令人不得不承認它就是卷尺的雛形。它由木制的外套、十字架,竹制的篾尺,鐵制的轉心、鉆腳和環等部件組成。篾尺收放均從外套的匾眼中進出,鉆腳便於準確插入田地測量點,環便於提攜。程大位發明的卷尺不但有實物,而且在程大位編著的《算法統宗》第三卷中有完整的零件圖、總裝圖、設計說明和改型說明等全套書面資料,這在世界發明史上是相當少見的。
據《明史》記載,明神宗萬歷六年(1578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下令全國清丈土地,並將“土地丈量”與“壹條鞭法”作為其推行的改革的重要措施。從《算法統宗》中獲悉,程大位親自參加了這次大規模的清丈土地工作。在此之前,“古者量田較闊長,全憑繩尺以牽量”,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差錯率太高。因此他創造壹種新的丈量工具“丈量步車”,其創意來自木工使用的墨鬥。
程大位珠算博物館收藏算具近千件
程大位珠算博物館在黃山市屯溪區率口渠東,占地540平方米,宅第主樓坐北朝南,三開間兩進。建於明代弘治年間(16世紀初),是典型的徽派平民建築,正房兩進三開間,依正房西面垂直而建的祭祖樓為五開間,半個樓的建築風格獨樹壹幟,正房和祭祖樓樓上回廊相通,故居整體渾然合壹,祭祖樓後就勢而建後花園——賓園。程大位專祠(堂號覃思堂)由程大位後裔建於康熙末年,屋高9.5米,大梁構架,硬山式馬頭墻,前廳後樓,走馬式回廊,有磚、木、石雕,木結構紅漆描金,現設為主展廳。
博物館由故居祭祖樓、資料館(覃思堂)、賓園等四部分組成。全館***收藏文史資料4000多份,不同形狀、不同功能的算具(質地有金、銀、銅、鐵、錫、石、骨、象牙、泥、陶、玻璃、塑料、種子、海珠等數十種材料)近千件,充分展示了珠算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