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如何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2012年6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6月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引人註意的是,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壹步,意味著嚴格的存貸款利差管制出現松動,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全面提速。

發軔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利率市場化,在過去近二十年的歷程中基本遵循了漸進式改革思路。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總體思路,人民銀行壹直致力於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2004年中國基本實現了外幣存貸款利率完全放開和人民幣“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隨後,央行改革重心轉向市場利率體系建設,以為存貸款利率完全市場化創造基本環境。截至目前,以Shibor利率為定價基礎,輔之以國債利率和利率互換等品種的市場利率體系也已初步建立,這就意味著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外部條件日趨成熟。此刻,央行選擇非對稱降息,不僅是應對經濟下行的短期相機決策,更有著推進金融體系改革的長遠政策考量。

形式上,非對稱降息使存貸款利差管制範圍更加自由靈活,但本質上卻使利率能更好地發揮資源最優配置的作用。從經濟學角度看,利率可以理解為非常重要的資金價格,即投資人讓渡資本使用權而索要的補償,其包括對機會成本的補償和對風險的補償。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利率的作用之所以很大,基本原因在於,對於各個獨立決策的經濟人——企業、個人以及其他——來說,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準則。而利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收益。在利益約束的機制下,資金供給方將依據借款人的風險程度定價,而資金需求方則將充分考慮利率這壹成本變量。早前由於利差管制,存款人無法甄別商業銀行的實力,商業銀行也無法有效甄別貸款需求方的風險水平,進而導致資源錯配和整體無效率。伴隨著存貸款管制範圍更加靈活,商業銀行可以依據自身實力和貸款需求方風險水平,對存貸款資金進行更加市場化的定價。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存貸款利率浮動範圍將進壹步擴大,利率在有效配置市場資源的過程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調節作用。

回顧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美日韓以及阿根廷、智利等國的金融發展狀況都在利率市場化前後出現明顯變化。從微觀層面的銀行發展看,壹是各國存貸利率水平出現了先升後降的趨勢,而存貸利差則是先降後升;二是銀行業的經營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迅速上升,部分國家出現了中小銀行的倒閉潮;三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出現了明顯的調整,非利息收入成為新的增長點。從宏觀層面的金融運行看,與利率市場化相伴隨的兩大經濟態勢值得關註:壹是各國的貨幣信貸投放出現明顯擴張,物價總水平波動明顯加劇;二是部分國家出現了匯率升值趨勢,吸引了大量套利的國際資本。由於金融制度不健全,以阿根廷和智利為代表的激進式改革國家最後出現了嚴重的匯率和外債危機。

各國利率市場化後的金融發展經驗為中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本次非對稱降息僅僅是中國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開始。粗略估計,本次非對稱降息,商業銀行為實體經濟讓利不少於2000億元。銀行作為高度的順周期行業,伴隨經濟下滑,未來將面對較為嚴峻的經營壓力。從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大局出發,中國的監管層推進利率市場化仍需堅持漸進式改革模式,在金融制度架構和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方面做好充分準備,並為商業銀行經營轉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壹,漸進式改革是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理性選擇。各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告訴我們,漸進式改革模式是符合中國經濟金融基本國情的理性選擇。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征與利率市場化之前的美日韓等國具有較大相似之處。壹方面,通貨膨脹率高企和市場利率攀升,“負利率”現象日益嚴重;另壹方面,“金融脫媒”對銀行傳統業務模式提出嚴峻挑戰。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已經由10年前的92%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53.7% ,而高收益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則導致大量資金從銀行表內流出。據有關統計,2011年上半年中國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高達3.57萬億人民幣,已相當於同期存款余額的4.5% 。因此,從保護存款人利益和促進銀行轉型發展角度看,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迫在眉睫。但是,美日韓等國長達16年的改革經歷告訴我們,利率市場化不是壹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市場主體看,國有企業作為主要資金需求方,其資金硬約束仍需進壹步增強;而作為資金供給方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等仍需進壹步完善。培育經濟主體的市場觀念和市場行為,加強和完善金融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都將是壹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只有做到改革循序漸進,才能有效應對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第二,金融制度創新是利率市場化的有力保障。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要加強金融改革總體設計,鼓勵金融制度創新,重點解決金融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有效推進依賴於兩大制度保障:壹是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在資金定價市場化的同時將實現定價主體行為的市場化,必將會有部分金融機構退出市場。由於銀行破產倒閉涉及到廣大儲戶的根本利益,因此由政府主導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就大大增強。二是要統籌協調利率市場化與匯率改革的關系。從國際經驗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先,匯率市場化改革在後,可以較好地規避國際資本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

第三,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利率管制完全放開之後,由於市場利率將成為資金供求的決定變量,因此中國目前以貨幣供應量(M2)為中間目標的政策調控框架將會調整。壹是市場化利率將成為新的中間目標。在美國等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市場利率是反映市場資金稀缺程度的指示燈。貨幣當局的政策調控將重點追蹤市場利率的變化趨勢,維護市場資金平衡。二是貨幣政策工具將有重大調整。利率、匯率等價格型工具將取代貨幣供應量、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工具成為主要政策手段。在調控過程中,貨幣市場將成為中央銀行實現政策目標的主要場所。

第四,經營轉型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內在要求。由於目前較高的存貸利差水平,壹旦利率管制完全放開,中國銀行業必將出現存貸利差縮窄的問題。與這個過程相伴隨的則是銀行業痛苦的轉型和變革過程。壹方面,部分資金定價能力弱、風險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型銀行,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另壹方面,多數銀行為了謀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將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經營策略,逐步實施以非息收入為導向的綜合化經營戰略。銀行業轉型和變革的進程也是銀行業格局重構的過程。值得指出的是,監管當局要把握好改革和監管的進度和力度,保障銀行業穩健經營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大力弘揚什麽精神
  • 下一篇:月餅模具的使用方法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