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墓是土洞墓室。
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墳丘壹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狀,有的形狀欠明,現存最高的達十餘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則應看作是繼承商代以來的舊制。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由於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當時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品中的比重顯著增加。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品。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的戰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壹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築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 ,但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商周以來的傳統墓制發生了變化。
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壹些大墓裏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屍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 、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
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屍體側身而臥,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遊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壹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擴展資料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征。
到了戰國,雖然也有壹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
而是說,壹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壹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級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百度百科--中國古代墓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