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壹體的民俗大節,剪貼窗花、吃年夜飯、燃放爆竹、除夕守歲、舞龍舞獅、分發壓歲錢等都是春節的習俗。下面就分享壹些春節的傳統習俗給大家~~
壹、剪窗花(剪不斷的心緒—期盼)
剪貼窗花是眾多年俗中的壹種。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等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將節日裝點得喜氣洋洋。
二、寫春聯(寫不盡的幸福—美好)
春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每逢春節期間,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三、掃塵(揮不盡的塵往—迎新)
春節前的大掃除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是去除晦氣,迎接喜氣的壹種方式。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幹幹凈凈迎接新年。
四、壓歲錢(道不盡的希望—多福)
春節期間,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其寄予了長輩對孩子們成長的美好祝福,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五、祭祖(祈不完的願望—平安)
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壹。祭祖壹般在大年三十,百姓舉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墻上,擺祭品,點香燭,以供後輩祭拜。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
六、除夕守歲(歲守不盡的夜晚—光陰)
“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守歲,對年長者來說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說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守歲體現了家人團聚,***敘親情,送舊迎新美好的願景。
七、年夜飯(吃不夠的幸福—團圓)
年夜飯是中國人全年吃得“最長”的壹頓飯,也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習俗。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物資匱乏,吃得“壹清二白”,年夜飯是壹年中最豐盛的壹頓。進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漸漸豐富。九十年代,菜肴變得更加多樣。進入二十壹世紀,西式、農家樂、拼桌……年夜飯的吃法花樣不斷翻新。
八、拜年(行不完的禮儀—祝願)
“過年好”“給您拜年了”。春節的正月初壹,人們見面時,都會互致這樣的新年問候。傳統拜年禮儀分三種:壹是叩拜。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要行叩首大禮。二是躬身作揖。壹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輩間的拜年。
春節的故事傳說——年獸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有壹個名叫“夕”的怪獸,常在歲終年末時出來害人,就連保護百姓的神靈也沒有辦法治服他,於是這位神靈請來了壹位名叫“年”的幫手,這位幫手的法力非常高,他穿著紅色的衣服,手裏拿著壹把鞭子,靜靜地等待著怪獸的到來。“夕”來臨後,“年”甩著鞭子,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夕”惶恐而逃。之後,“年”將他的外套,掛在了門口,等到“夕”再次到來時,以為門口是壹個比它自己還可怕的怪物,於是嚇得掉頭逃跑。之後“夕”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而這壹天是農歷十二月的最後壹天,百姓們為了感謝“年”在這壹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歷12月份的最後壹天叫“除夕”,把正月初壹叫做過年,也就是人們現在所說的春節。
春節的來源——來源於祭祀
春節來源於上古時期的祭祀。在歲終年末時,百姓們會舉行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事事順利,因為谷禾是壹年熟壹次,所以便有了“年”這壹稱呼,但是那時過年的名字,並不叫“春節”,而是叫做立春,直到辛亥革命後,才將立春改為“春節”。
以上就是關於春節的壹些習俗、故事傳說、以及來源的知識介紹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