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又叫:新春、年節、新禧、歲首、新年、大年。
現在農歷的“正月壹日”,歷史上稱為上日、元日、改歲、三朝、正日、元辰、歲日、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現在過的農歷正月初壹“春節”這壹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
“春節”這壹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歷被引進,而農歷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壹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采用公歷,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歷歲首;1914年起把夏歷正月初壹(即農歷正月初壹)作“春節”,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壹仍稱“春節”。
擴展資料:
春節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傳聞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上長著觸角,非常兇猛。“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壹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老人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壹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壹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壹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百度百科-春節
人民網-春節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