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味為什麽越來越淡了。原因大概不外乎:傳統的家族倫理太小家子氣,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對於社會公***生活和集體慶典的渴求。試問: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除了拜拜自己的祖宗,還能拜誰?除了中央電視臺的春晚,還有什麽節目可以選擇?除了自己關門喝好酒、吃飽飯,有多少人會去關心貧困階層?西方世界對中國式的春節都予以接納和祝賀,但是,我們對外來文明卻缺少足夠的胸懷進行接納和宣傳。?
因此,中國人過洋節,圖的不過是個形式和熱鬧。當然,更多的中國人並不過洋節,同時對傳統節日也沒有多少熱情。這是“哀莫大於心死”的表現。節日的遊戲色彩,中國沒有;節日的歡樂色彩,中國也沒有;節日的精神色彩,中國同樣沒有。
這是中國傳統節日必將越來越淡的最終原因。在社會的富人階層和中產階級的物質生活已經相當富足的情況下,由於精神的困乏,眼界的偏狹,這些人沒有理由去關心社會。這樣,節日的公***性就會慢慢消失。
中國人只有“實用理性”,盡管有儒家倫理,但是,感恩的心理並未真正培養起來,因為我們不知道究竟要向誰感恩。原因是,中國人的“生命權力”意識幾乎為零,然而“政治權力”意識已經鼓吹到了無窮大。
同時,中國人沒有精神上的信仰,因此我們心中從來就沒有懺悔意識。沒有懺悔意識,就會各顧各的,人們彼此之間缺少關懷。我們既沒有社會關懷,也沒有倫理關懷,更沒有終極關懷,因此,中國人的節日裏,只有功利的計算。
這在農村是非常明顯的。表面上大家都在忙碌著送禮,但是,家長們也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們,誰誰是好人,誰誰是壞人。所以,即使給有的人送了禮,心中卻是詛咒他們的。此種風格,在潛意識中,是追求“大有年”的古代遺風。要讓中國的傳統節日好起來,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必須在文化上兼容並蓄,拿來主義。
只有足夠開放之後,原來的那些茍延殘喘的傳統才能“復活”。但是,這個“復活的傳統”將不可能再成為主流,主宰我們的精神生活了。節日,將成為人們的自由選擇和各取所需。中國“年”味之所以越來越淡,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精神追求越來越高。我們被傳統所累所困已經太久,我們需要早日擁抱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