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晉江華僑眾多,他們均有“葉落歸根”的願望,即希望終老故園,埋骨桑梓。但事實上客死他鄉的華僑時有出現,能運靈柩回故鄉者畢竟少數,多數埋骨異域。為讓親人能魂歸故裏,其家屬往往要擇時辰請道士作“道法”,以壹紙船(現也有改糊紙汽車、紙飛機)置於海邊,吹打念咒,哭哭啼啼,將死者靈魂引入祖祠,俗稱“引水魂”。此雖屬迷信,不宜提倡,但卻是對生者對於客死異邦的親人所寄托的深切哀思的真實流露。
2、淺說隱語、行業語
舊時代,民間有壹些行業用語和“僻語”,某些行業語有的與舊社會的迷信思想和舊風俗習慣有關,有壹些行業語乃為防行外人知曉的隱語。
行業語與迷信風俗有關者,首推航海者和討魚人,時至今日,深滬,南沙崗、圍頭等地海濱漁民及航海人員乃至他們的家屬,仍然繼續使用著,或者也可稱之為帶有迷信色彩的習慣用語。試簡述如下:吃魚時,壹邊吃完了萬不得已要翻動時,不說“翻”而說“轉壹轉”。至於魚骨,不說魚骨而說“魚爽”。
有人上船來探訪,送行之時不說“慢行”而說“順行”(因船家怕船行慢),“順行”表示順風行進之意。
漁民或船員不說“死”。有人過世就說“老去”、“故世”或“過面”,包括動物、大魚死亡也說“善去”而不說“死”。
海上遇有死人,則稱“人客公”、“頭目公”或“好兄弟”。船上打翻東西稱“打沏”,打倒物件稱“打礙”,總之忌說死、慢、倒、翻等等不吉利語言。
商業方面的行業語,主要是壹些數目字。業內人有時在商量價格,不讓外人知曉就使用行業語,如天、下、平、口、水各代表數目字壹、二、三、四、五,余者類推。
肩挑販卒以及壹些出賣苦力的勞動者,他們也有行業語,如“夾子”代表二,“川仔”代表三,“口仔”代表四,“對塘”代表五,“拐仔”代表七,“眉”代表八等等,主要用於工價錢的交談或商量,不讓外人知曉。
除了上述略舉壹二的行業語以外,舊時代晉江還有壹些“僻語”。如“戲僻”,為戲曲人員專用的隱語。“乞食僻”,為乞丐專用的隱語。說這些隱語時,俗稱“打僻”、“拍僻”。
當時社會上還流行兩種“僻語”,壹種是用語言反切的說法,像“酒”說成“柳振”,反切起來是“柳振振柳酒”。像“苦”說成“魯肯”,反切起來是“魯肯肯魯苦”,這種反切說法的隱語,均用方言方音,根本無法用文字書寫代表。所以雖然筆者當年也懂得使用這種語言,但要寫出來就難了。
估計這種反切語的形式,乃因《匯音妙語》的流行,某些知識分子從中得到啟發,創設了這種隱語。
這種隱語看起來比較難,但壹旦掌握了竅門,便能熟練運用,故當時十分流行。
另有壹種隱語,采用音韻相近的綴尾式說法,如“去”說成“去思”;來,說成“來西”,以此類推,比較簡易。此處還有連續綴尾式的隱語,即壹個字之後,綴了相近兩音,如“窮”說成“窮涼省”,“大”說成“大賴徒”等等。這種隱語說起來顯得十分累贅,所以只能偶爾用之。
3、嫁公雞
所謂“嫁公雞”,就是華僑不能按擇訂婚期回家舉行婚禮,只好借“公雞”為新郎,為其洞房花燭,其程序就是把公雞,綁在床底下,然後由陪嫁姆,引新娘走進新娘房,說了幾句吉利的話,算為結婚。這是晉江僑鄉在婚禮形式上的壹種特殊儀式,也是壹種陋俗。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提倡婚事新辦,此俗已絕跡。目前,婚禮儀式,除壹般形式外,還采用外來的辦法,即舉行旅行結婚,到外地、到港澳地區甚至到海外渡蜜月。這是舊的婚禮的壹種沖擊,也是壹種革新。
4、歷史古遠弄龍舞
晉江僑鄉各大市鎮,每逢迎神賽會、元宵佳節或其他盛會慶典活動,都有規模盛大的弄龍節目參加。
弄龍舞,民間俗稱為“弄龍”,這個名稱剛好與“獅”相對應。慶典活動或是迎神遊行,常常有“獅隊”和“弄龍隊”參加,前者以表演武技為主,殺氣騰騰,令人有威武雄健之感,後者則是舞蹈和拳術相結合的綜合性遊藝,剛柔相濟,婀娜多姿,深受群眾的喜愛。
晉江各主要鄉鎮如安海、石獅、永寧、深滬、衙口和金井等市鎮乃至人口較多的自然村,在過去均有弄龍隊之設立,以適應各地元宵佳節以及節日慶典酬神娛樂之用。如解放前安海龍山寺觀音到浙江南海普陀山進香謁祖的特別盛大隊伍,就有好幾隊弄龍隊和獅隊。至於到石獅城隍公,到白沙鎮江宮六姓府,到金井南沙崗鎮海宮等著名宮廟進香、乞火和謁祖,其浩浩蕩蕩的迎神隊伍中,也必定有弄龍隊和獅隊參加。
舞弄之龍的形象有很多體式,壹般的“布龍”,是用篾片鉛線紮成壹個威武雄壯的龍頭,龍嘴可以開合,也有血紅的舌頭,圓睜的“大龍目”和崢嶸的龍角,穿以木柄,以便舞弄者手擎舞弄。龍身則用篾片鉛線紮成空心圓筒,中間也紮壹支木柄以便操持。龍身有十余節之多,最後有壹個高高翹起的龍尾,用繪滿龍鱗的厚質布包裹,這就是常見的“布龍”。如果“龍身”裏面可以點燭,夜間舞弄通體明亮者稱為“火龍”,現在已改用電池點亮小電珠,兩個“龍目”也用高亮度電珠,使這種“火龍”十分現代化,也更能吸引人。
除了上述“布龍”和“火龍”之外,此外還有每節龍身紮糊成蝴蝶的形狀,連接起來便成為形體特別的“百葉龍”。另有壹種是整條龍身插滿點燃的炷香,於夜間舞弄,既如火龍翻滾,又散發出陣陣香味,這就是十分獨特的”香火龍”。這種龍工藝比較復雜,所以比較少用。
此外還有比較簡陋臨時拼湊,以應付壹時之需的龍。用十幾塊同壹規格的木板凳加上龍首和龍尾拼湊而成的“木板龍”,還有由稻草臨時捆紮而成的“草龍”等等。
關於“弄龍”的“弄”字,習用於唐代,廣泛用於戲曲之中,如《事久弄》、《妙澤弄》等等。晉江自古以來即稱“弄龍”而不叫“舞龍”。這種風俗自唐代開始而隨中原移民南來晉江,並壹直傳承至今。
希望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