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普寧民間文化

普寧民間文化

普寧英歌

--------------------------------------------------------------------------------

英歌溯源

英歌是普寧民間廣為流傳的壹種民間舞蹈樣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眾喜愛和推崇,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普寧英歌約有四百年的歷史。它起源於人民群眾勞動之余喜習武 (學拳頭),借以消除疲勞、健身壯體,後又在習武的基礎上,根據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創編了"唱英歌",後代代相傳,發展為南方漢民族優秀民間傳統舞蹈。(清乾隆年間旱塘人成技創編"英歌舞",傳教於民。清鹹豐年間鐵山許亞梅、大長隴陳娘康借唱英雄為名練習武藝,以備義師再起,也是普寧英歌較早的著名傳人)。

在普寧,每逢春節、元宵以及喜事慶典,必有英歌舞表演。這種英歌舞表演,群眾稱為“唱英歌”。普寧絕大部分的鄉村都有英歌隊,多的壹村有5支英歌隊,人稱普寧為“英歌之鄉”。

普寧英歌的來源有多種傳說,主要的有二種。其壹是:300多年前,外江戲(漢劇)曾來普寧演出宋朝梁山好漢下山攻打大名府救出盧俊義的故事。其中有唱有舞,當時稱為唱英歌。後逐漸將“唱”的部分刪去而保留其棒舞部分。其二是:明末清初,階級矛盾尖銳,封建地主、官僚豪紳殘酷欺壓農民,為反抗壓迫,群眾借唱英歌為名練習武藝。相傳最早的是旱塘鄉的壹位農民,為反抗本鄉的封建地主壓迫,在其父親的安排下,徒步到少林寺學習武藝。回來後,因懾於封建勢力,不敢設館傳武,便把學到的武藝改編成英歌舞,傳教於東、西、南、北、中五個門頭。久之,遂發展成為壹種流傳於民間的藝術形式——英歌舞。

普寧英歌的類型多種多樣,有的基本動作是提棒與眉平,扣棒在胸前,平屈臂,馬步前進,多用側踏步,雄壯有力;有的是扣棒在胸前,高提臂,單跳步,有氣魄;有的則是扣棒在下,從下而上,雙提臂,單踢腿,步幅較大,槌花優美.

英歌舞的表演可以穿街過巷,邊舞邊前進,也也可以在廣場或空闊的固定場地表演。英歌舞表演時為前棚和後棚(即前部分和後部分)。前棚為英歌,這是英歌表演的主要部分,後棚是折子戲和武術打布馬表演。英歌前棚表演的道具為圓形短槌和手鼓,表演者約壹半舞槌,壹半擊鼓,也有全部使用短槌的。表演者人數沒有固定,除隊頭玩蛇者外,舞槌、舞小鼓的大體為16人、24人、32人或者36人、72人,可多可少,靈活機動。舞者扮演的是宋朝梁山泊的英雄好漢,所以舞者的化裝臉譜是根據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的。如關勝(或楊誌)紅臉紅須,李逵黑須滿腮、倒鉤,魯智深和尚裝束,武松則為白臉。服裝則與京劇中的“緊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腳是“人”字形的裹腿。以前,每個人身上還掛著壹塊標明梁山泊英雄姓名的小牌。不管表演時的人數多少,每個表演者的臉譜和服裝各代表壹個梁山泊的英雄好漢。英歌舞表演氣勢磅礴,有時穩如泰山,有時動若銀蛇,有時如兇鷹俯察,有時又如猛虎下山。動作有:“洗街”、“拜年”、“布田”、“背槌”、“勾腳”、“過跨”、“坐蓮”、“麥穗花”、“8字形”、“接龍骨”、“殺四門”、“雙龍出海”等,惟妙惟肖地表現了英雄好漢團結戰鬥、生死與***的英雄氣概。英歌鑼鼓,節奏明快、鏗鏘有力,配以螺號及舞者的吆喝聲,更顯威武雄壯。英歌後棚是折子戲和武術打布馬的化裝表演。“打布馬”是由壹腰部下身用布裝扮成馬狀、作騎馬姿勢,頭戴官帽,長著八字胡須,手提雙鐧的表演者與另壹扮和尚,執長棍的人對打,最後以民方打敗官方結束。故事源於普寧裏湖墳頭庵的傳說。英歌全套的表演程式較為復雜、大型,各種人物壹應齊全,要求嚴格,但也在不斷變化,現在大部分的英歌表演只取其較為簡練的英歌前棚了(也即舞蹈部分)

以前,英歌隊所祭之神是田元帥。據說,英歌開練和每壹階段的表演結束都要拜壹次神。英歌舞隊員在群眾心目中是英雄的形象、吉祥的象征、驅邪的魔力,每位有幸被挑選為英歌隊員的青年,都會覺得無尚光榮,所以英歌舞能代代相傳。

--------------------------------------------------------------------------------

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目前由於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傳承人老化等原因,普寧英歌隊伍青黃不接,逐漸萎縮,出現瀕危狀況,亟待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普寧英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普寧客家山鄉民俗初探

[size=4] 在後溪鄉,有五個管理區,包括埔樓,半徑,坑樓,礦坑,平洋。供奉的神明,我在這裏先簡要的介紹壹下。礦坑管理區崇拜關帝和五顯華光大帝。半徑是五顯帝。坑樓是天師爺,天神爺,天青爺等,還有部分小村有自己的西天佛祖。坑樓,埔樓和平洋也有基本壹致的,即七聖娘。後兩個地方連接著,交接點就是七聖宮所在位置。此外,其他地方的客家人壹樣,還對天、地、三山國王保留著信仰崇拜。同時,也保留著對祖先的信仰崇拜,將祖先視為保護神,每年都要祭祀。大年三十的年尾,正月初壹或者初二的年初祭祀,主 要是合村合寨的***同祖先;而清明則是按照姓氏,以房為單位的祭祀活動和以家為單位的祭拜上壹二代祖宗的活動。

  • 上一篇:如何搞好初中化學教學
  • 下一篇:誰能給我壹些古代糕點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