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采茶戲的傳統劇目,原有“三十六本大戲、七十二出小戲”之說,不少劇本因無文字記載而散失。目前,傳統大戲有《天仙配》、《烏金記》、《血掌印》、《羅帕記》、《漁網會母》、《蕎麥記》、《方卿戲姑》、《山伯會友》、《三姐下凡》、《賣花記》、《毛洪記》、《清官冊》、《白布樓》等。
小戲有《冒雪回窯》、《賣棉紗》、《小辭店》、《賣雜貨》、《化齋》、《扳筍》、《夫妻觀燈》、《姑嫂望郎》、《姑嫂摘茶》、《藍橋汲水》、《過界》、《補背褡》、《補缸》、《補碗》、《秧麥》、《打豬草》、《撇蕨菜》、《拾棉花》、《遊春》、《下南京》、《楊駝子討親》等。
以及由文詞戲演員帶來的《坐樓殺惜》、《活捉三郎》、《陳姑趕船》、《尼姑思凡》、《蘇秦借衣》、《貂蟬拜月》等。
景德鎮采茶戲專業劇團成立後,除整理上演了傳統劇目外,還移植和創作了大量新劇目。其中,1954年創作了反映瓷業工人開展技術革新的小戲《有竅門》,參加江西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獲得劇目獎和表演獎。1956年的小戲《騰房間》和1964年編演的現代大戲《窯前戰歌》,都曾獲得觀眾好評。
初時,景德鎮采茶戲多演三小戲或對子戲。演出大本戲時,除“三小“演員,都要兼演其他行當。化妝簡單,只要有鍋底灰和紅紙就行。沒有專用的服裝道具,找群眾借些藍竹布長衫、士林布褂、布裙和禮帽、草帽、瓜皮帽等物即可。
演出時,旦角不離手帕,生角不離折扇,醜角則可拿扇,也可拿竹煙筒。表演樸實自然,多為模擬生活動作,加以適當誇張。
到了後期,為適應袍帶戲的演出,才從饒河戲中吸取某些程式化的表演動作,如上下樓,上下橋,上下馬等。
早期,景德鎮采茶戲沒有絲竹樂器,只有鑼鼓伴奏,壹個打鼓板,壹個打夾手,壹個打小鑼兼撿場。演唱時,臺上眾人幫腔,所以又叫鑼鼓腔,或稱小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