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欣賞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藝術史上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如何欣賞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藝術史上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雕塑作為壹種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是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巖、銅等),創造出具有壹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從定義上看,在欣賞雕塑中需要註意的幾個方面,空間形態、塑造風格、材料運用、情感表達等。而不同時期地域的雕塑還反應了風土人情,社會文化等等,具有承載文化的意義。

下文將主要從古典、現代和當代三個階段帶大家感受壹下如何欣賞不同時期的雕塑:

先看古典的:

以上的幾張圖,基本是古希臘羅馬雕塑,有廣為人知的大衛、維納斯等等。這是大眾印象中西方較為傳統意義上的雕塑,除了表現宗教題材的作品之外,很多都是表現人體的作品。

在西方的雕塑中,不論男女多為半裸或全裸的姿態,給人壹種強大的視覺沖擊。這是因為希臘羅馬人欣賞人類魁梧、圓潤的體格,但這樣的雕塑在中國就比較少見,幾乎是找不到的,中國的雕塑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希望間接、婉轉的去表達美,讓觀眾去聯想、感受。

由於中西方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決定了西方的藝術註重寫實性,古希臘藝術黃金時代留給我們大量的人體雕像,可謂之典範,不僅形式完美,而且大部分都表達出藝術家的思想感情。

人們欣賞這類型的雕塑,了解其時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情景帶入,最大程度的讓觀眾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俗習慣與民族精神。

古希臘人民風淳樸,但也開放,認為人體和性都是美的,不加修飾的自然就是美,同時推崇人體的健康美。現在人們看到的古希臘的雕塑類作品中,多數體現的是人體自然的形態、健碩的肌肉、對自身體型毫不自卑的欣賞。古希臘的政治的開放,也許造就了人民的開放和獨特的審美觀念。古希臘人崇拜人體,崇尚力量和自然,他們的神都是理想化的人,他們重大的活動都舉行運動會,運動會上的運動員都是全裸提參加展現力量和人體美,就是現在奧運會的前身。(這些對歷史稍有了解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就雕塑本身來講,五官精美、表情刻畫細致入微、人體比例完美、動態充滿張力。這些用大眾審美來講就是美的,比較符合大眾審美,所以我們普通觀眾在欣賞起來相對更容易。

再看現代: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Giacometti1901-1966)瑞士藝術家,是二戰後歐洲最偉大亦最富於表現力的雕塑家,同為油畫家、素描家和詩人 。

先來看以上圖片中的雕塑,針尖似得腦袋,纖長如絲的四肢,就如“火柴人”壹般,按普通大眾的理解,這樣的作品美嗎?好看嗎?為什麽有這麽多人欣賞、贊嘆、甚至在拍賣行中拍出過億美元的價格。

撇去“美是什麽”在哲學上的意義不談,“美”這個字在藝術作品中和現實生活中有著很大的區別:

古人喜歡用“閉月羞花,沈魚落雁”來比喻女子的美,從宏觀到微觀,人們看到藍天白雲,說美;看到花兒,說美;看到漂亮的衣服,說美……美在現實生活中是讓人感到愉悅的事物。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就是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並且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也傾註其中。這些感情中有愉悅的,當然也包括憤怒、同情、嘆息等等令人感到不快的感情。所以藝術能表達現實的美與醜,並且通過藝術加工,是醜的東西也能吸引人,引發觀眾思考。所以在藝術審美中,當然不能單純用生活中的美醜定義,而是要多壹個層次,看作品是否真實準確地再現了事物的原貌或原氣氛,並且真實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回到作品再去看,會發現人們看待作品的眼光已經脫離了單純的美醜,進而思考作者為什麽會把正常的人表達成癟、瘦削、殘破的人形,恍如隔世的感覺,如同孤鬼遊魂壹樣,回到賈科梅蒂生活創作的年代,當時的歐洲飽受戰爭的滄桑,人們的內心是孤單、脆弱、甚至是恐慌的。他表現的是二戰後的壹種時代情緒,正是用這種非常獨特的藝術形象再現了這樣壹種感覺。具體這種感覺在面對觀眾時心理產生了怎樣的碰撞,那就是觀眾與作品純粹的溝通了。

所以理解這種類型的雕塑藝術,要認識到它的價值不僅是他在形式語言方面的獨特創造,這些作品與特定時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不能脫離藝術家的生存環境來理解。

另外,不像古典雕塑有著最佳觀賞距離,很多評論家認為賈科梅蒂的雕塑與空間之間的關系很微妙。當這些“火柴人”豎立在妳眼前時,妳會覺得自己與他們之間永遠存在著距離,無法靠近。這就是藝術作品與空間之間建立的關系。

最後看當代:

看到這些作品,是否覺得已經無法區分出這是不是雕塑?

近些年來雕塑發展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化,甚至很難區分何為雕塑、何為裝置、何為工藝……裏面的風格也變化多樣,對於大眾的欣賞層面就會存在更多的迷茫、無從著眼,相對於較為傳統的表達方式,各種“稀奇古怪的”特別是實驗性的表現方法更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所以很難分清這是不是雕塑?當代的雕塑應該怎樣去界定?

這裏借用美國藝術評論家丹托的“藝術界”的概念,就他所言,“80年代藝術的樣式革命已經基本結束,藝術的問題不再是作品的問題而是語境問題。”雕塑也逐漸擺脫媒介的局限,而成為壹種話語方式。當代雕塑重要的是現場中話語的指向性,這也是它與傳統雕塑的根本區別。

“語境”現在也是壹個比較復雜的系統,也沒有被完全定義,所以我們姑且簡單的理解為“大環境”(包括思想感情、作者的立場、觀點、藝術修養、興趣愛好、表達的時間、對象、前因後果、表達的領域、媒介……太多,不壹壹贅述了)。

再來看看現在所處的環境,生活的時代,科技大爆炸、人文地域的變化、壹切都在快速的更叠。任何壹種藝術形態與語言方式都是在特定背景的邏輯關系中產生與發展,面對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雕塑語言的邊界也在不斷擴大,對於傳統,不拋棄也不固守,但在新的語境中總會獲得許多新的可能。跨界創作現在是壹個時髦的詞,壹切的新技術、新材料、新信息,如果能為藝術創作提供資源,能有利於藝術的充分表達,都應該去研究和嘗試。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影響整個社會形態的改變,藝術當然在此列。

認知到人類身處的多元化的社會,也不難理解雕塑藝術的多樣化發展,由於個體的視覺經驗和生存體驗存在差異,所以對當代的雕塑作品觀念的解讀認知也會有很大差別,甚至有誤讀的存在,實際上每個人在觀看與解讀作品時,都是從自身的生存體驗出發,都對應於個人情感,連接著真是的自我意識,都是個性化的欣賞,誤讀是常態。這也是當代許多藝術品在欣賞上的壹個特點。

  • 上一篇:新能源龍頭股排名前十(新能源龍頭股票有哪些)
  • 下一篇:如何畫出壹個琵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