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它包括秦朝及秦朝之前的散文。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初期的漢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等,其形式同《楚辭》沒有什麽區別。景帝時枚乘作《七發》,開創了壹種進壹步散體化、以鋪張為能事的新賦體。經過司馬相如等著名賦家的發揚光大,新體賦在武帝以後繁榮起來,成為漢賦的主流。新體的漢賦壹般又可分為大賦和小賦兩類。從內容上看,大賦多是鋪敘誇耀都城、宮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規模行獵的場景,旨在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迎合統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樂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諷諫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揚雄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等。這些大賦寫得富麗堂皇,很有氣勢,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統壹的漢帝國的聲威和上升時期封建統治階級既窮奢極欲又發揚蹈厲的風貌。但大賦為達到形式上的華美恢宏,往往誇張浮飾又大量堆砌詞藻,喜用冷字僻詞以炫博爭奇,兼之後期的大賦多摹擬而少創新,行文板滯,這些都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小賦篇幅較短,或抒情述誌,或借物寓言,內容比較廣泛,風格比較清新,主要流行於東漢。著名作品有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等。
唐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壹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壹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壹個很大的缺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從軍行》:、盧照鄰、駱賓王(《鵝鵝鵝》);“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壹種文學體裁,其句子長短不齊,便於抒發感情。宋詞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後主李煜(〈菩薩蠻〉)、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壹剪梅〉)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破陣子〉)、嶽飛等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壹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雖有定格,又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元曲將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為壹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對詞體的創新和發展帶來極為重要的影響。代表人物即代表作: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明、清小說
明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從明代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並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
小說是伴隨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而發展起來的。宋代前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帶來了都市的繁榮,為民間說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場所和觀眾,不斷擴大的市民階層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這種發展,從而產生出新的文學樣式——話本。話本是說話人所用的底本,有講史、小說、公案、靈怪等不同家數,已初具小說規模,在以後的流傳過程中又不斷加入新的創作,逐漸成熟。明代經濟的發展和印刷業的發達,為小說脫離民間口頭創作進入文人書面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明代中葉,白話小說作為成熟的文學樣式正式登上文壇。代表性作品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