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
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壹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文明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很多,下面為大家列舉壹些供參考。
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1有關文明禮儀的經典小故事篇壹:玉帛成幹戈
公元前592年,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頃公在朝堂接見來自晉國、魯國、衛國和曹國的使臣,各國使臣都帶來了墨玉、幣帛等貴重禮品獻給齊頃公。獻禮的時候,齊頃公向下壹看,只見晉國的亞卿郁克是個獨眼,魯國的上卿是個禿頭,衛國的上卿孫良夫是個跛腳,而曹國的大夫公子首則是個駝背,不禁暗自發笑:怎麽四國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當晚,齊頃公見到自己的母親蕭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個人當笑話說給蕭夫人聽。蕭夫人壹聽便樂了,執意要親眼見識壹下。正好第二天是齊頃公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的日子,於是便答應,讓蕭夫人屆時躲在帷帳的後面觀看。第二天,當四國使臣的車子壹起到達,眾人依次入廳時,蕭夫人掀開帷帳向外望,壹看到四個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她的隨從也個個笑得前仰後合。笑聲驚動了眾使者,當他們弄明白原來是齊頃公為了讓母親尋開心,特意做了這樣的安排時,個個怒不可遏,不辭而別。四國使臣約定各自回國請兵伐齊,血洗在齊國所受的恥辱。四年後,四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齊國不敵,大敗,齊頃公只得講和,這便是春秋時著名的“鞍之戰”。
有關文明禮儀的經典小故事篇二:楊香扼虎救親
楊香扼虎救親是壹個中華傳統禮儀故事。
楊香是壹個十四歲的女孩。有壹天,她跟著父親楊豐到田間去收割莊稼。兩人剛走到半路上,突然躍出壹只大老虎,咬住楊香的父親便往回跑。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她臨危不懼,壹心只想著被老虎拖走的父親,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裏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撲,可楊香硬不松手,老虎漸漸元氣大泄,磨著牙齒,終於斷了氣。楊香的父親終於脫離了險境,免於老虎的`傷害。
後人為贊揚楊香寫文記曰:
楊香,年十四歲。隨父豐往田中獲粟,父為虎曳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於害。
有關文明禮儀的經典小故事篇三:孟子休妻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壹生的成就,與他的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孟母是壹位集慈愛、嚴格、智慧於壹身的偉大的母親,早在孟子幼年時候,便位後人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後,孟母仍不斷利用處理家庭生活的瑣事等去啟發、教育他,幫助他從各方面進壹步完善人格。
有壹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裏休息,因為是獨自壹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著。這時,孟子推門進來,壹看見妻子這樣坐著,非常生氣。
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貌的。孟子壹聲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說:“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麽?”孟子說:“她既不懂禮貌,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麽而認為她沒禮貌呢?”,“她雙腿叉開坐著,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妳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
孟子便把剛才的壹幕說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後說:“那麽沒禮貌的人應該是妳,而不是妳妻子。難道妳忘了《禮記》上是怎麽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壹下裏面是誰;上廳堂時,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妳想想,臥室是休息的地方,妳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麽能責備別人沒禮貌呢?沒禮貌的人是妳自己呀!”
壹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麽休妻子回娘家的話了。
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2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精選篇壹:傲慢的小老鼠
從前有壹只小老鼠,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對別人很不禮貌。
壹次他去上學,壹只蝸牛迎面走了過來,擋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兇巴巴地說:“小不點兒,滾開,別擋我的路!”小老鼠說著壹腳踢了過去,把蝸牛踢得滾出去很遠。
有壹次,小老鼠到河邊喝水,覺得河裏的壹條小魚妨礙了他,於是,撿起壹塊石頭就扔了過去。小魚受到襲擊,嚇了壹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說:“知道我的厲害了吧”。
壹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壹只小豬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揚地說:“誰給妳這麽大的膽子,竟敢擋住我的路”說著,壹腳踢了過去。“嘭”地壹聲,小老鼠正好踢到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麽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壹個大包。小豬站起來對小老鼠說:“妳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嘗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小老鼠看著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
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精選篇二: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壹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壹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壹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壹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壹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精選篇三:以尊重換尊重
在南北朝時期的齊國,有壹個叫陸曉慧的人,他才華橫溢,博聞強識,為人更是恭謹親切。他曾在好幾個王的手下當過長史,可以說是壹個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卻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來拜見他的官員,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禮相待,壹點兒也不擺駕子。如果客人離開,他更會站起身親自將對方送到門外。
有壹個幕僚看到這種情景,很是難以理解,就對他說:“陸長史官居高位,不管對誰,哪怕對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禮,這樣實在有失身份,更什麽也得不到,長史何必這樣麻煩呢?”陸曉慧聽了不以為然地輕松壹笑,說道:“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我想讓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陸曉慧壹生都奉行這個準則,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績也遠遠地超過別人。
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3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篇壹:列寧讓路
有壹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壹個女工端著壹盆水上樓。那女工壹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準備自己退回去。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妳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妳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列寧毫無疑問是壹位偉人,但他卻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貴而無禮,這更顯出了他偉大的品質。
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篇二: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壹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壹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妳知道它們是什麽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壹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篇三:孔融讓梨
孔融有五個哥哥,壹個小弟弟。
有壹天,家裏吃梨。壹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妳猜,孔融拿了壹個什麽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壹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裏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麽多的梨,又讓妳先拿,妳為什麽不拿大的,只拿壹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妳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妳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妳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壹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