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習俗:
1、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2、祭月賞月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賞明月。現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
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中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
許多地方還形成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中國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擴展資料:
月亮相關傳說:
1、吳剛伐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壹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倒下。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到了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2、元璋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3、天狗吞月
天狗吃月亮的傳說:傳說古時候,有壹位名叫“目連”的公子。生性好佛,為人善良。十分孝順母親,但是,目連之母,身為娘娘,生性暴戾,為人好惡。
有壹次,目連之母突然心血來潮,想出了壹個惡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們壹下,開葷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饅頭,說是素饅頭,要到寺院去施齋。
目連知道了這事,勸說母親不聽,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準備了三百六十只素饅頭。藏在每個和尚的袈裟袖子裏。目連之母來施齋,發給每個和尚壹個狗肉饅頭。
和尚在飯前念佛時,用袖子裏的素饅頭將狗肉饅頭調換了壹下,然後吃了下去。
目連之母見和尚們個個吃了她的饅頭,“嘿嘿”拍手大笑說:“今日和尚開葷啦!和尚吃狗肉饅頭啦!”方丈雙手合十,連聲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事後,將三百六十只狗肉饅頭,在寺院後面用土埋了。
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將目連之母打下十八層地獄,變成壹只惡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連是個孝子,得知母親打入地獄。他日夜修煉,終於成了地藏菩薩。為救母親,他用錫杖打開地獄門。目連之母和全部惡鬼都逃出地獄,投生凡間作亂。玉帝大怒,令目連下凡投身為黃巢,來收這批從地獄逃出來的惡鬼。
目連之母變成的惡狗,逃出地獄後,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竄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帳。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趕太陽和月亮,想將它們吞吃了,讓天上人間變成壹片黑暗世界。
這只惡狗沒日沒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將月亮壹口吞下去;追到太陽,也將太陽壹口吞下去。不過目連之母變成的惡狗,最怕鑼鼓、燃放爆竹,嚇得惡狗吞下的太陽、月亮,又只好吐了出來。
太陽、月亮獲救後,又日月齊輝,重新運行。惡狗不甘心又追趕上去,這樣壹次又壹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蝕和月蝕。民間就叫“天狗吃太陽”,“天狗吃月亮”。直到現在,每逢日蝕、月蝕時,不少城鄉百姓還流傳著敲鑼擊鼓、燃放爆竹來趕跑天狗的習俗。
4、月桂女神
達芙妮變成了月桂樹,就是後來的月桂女神。
月桂女神傳說,Daphne(希臘語 Δ?φνη)(達芙妮)(月桂女神)是位非常貌美的女神,當年曾與宙斯的大兒子阿波羅互相愛慕。
終於,有壹天阿波羅終於按耐不住自己對月桂女神的愛戀,對她展開的追求。可是因為阿波羅自己是太陽神,身體聚集了大量的熱能,使得月桂難以忍受,壹旦靠近就有灼傷皮膚的危險。所以每次阿波羅追月桂,她就會躲。
就這樣,壹追壹躲,可這樣畢竟不是辦法,終於月桂無法忍受了,她大喊救命。她的父親因不忍女兒遭受如此痛苦,就將大地劈裂了壹條大縫。
月桂縱身壹跳,化成了壹棵大樹從裂縫中長出。自此,這棵樹就叫做月桂樹。而阿波羅並不知道緣由,認為月桂寧可變成大樹也不願和他在壹起。直到有壹天,他突然意識到原來是因為自己太熱了才使得月桂化作壹棵大樹。
阿波羅發誓要永遠為月桂留下壹片遮蔽。那就是我們知道的太陽黑子,在太陽神心中留下的永遠的遮蔽,他為月桂留下的遮蔽....
5、希臘月神
古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時也是個很厲害的弓箭手,掌管著狩獵,身邊常伴著她心愛的弓箭和獵犬。
每天她駕著銀色的馬車在夜空中奔馳,代表了夜間的壹起——寒冷、寂寞、以及亡靈的道路。她還是未婚少女的守護神——她自己也是終身未婚,這裏面還有個悲傷的故事。
海王波賽冬有個兒子,名叫 奧列翁(Orion),他非常喜歡射箭,是個很好的獵手,還喜歡在海面上狂奔。月亮女神很喜歡奧列翁,他們相識了,並且彼此相愛,經常壹起在叢林中狩獵,在海面上狂奔。
女神的哥哥阿波羅很討厭奧列翁,也不喜歡她妹妹與奧列翁的這段感情,於是決意要除掉奧列翁。某天,奧列翁正在海面上飛奔的時候,阿波羅用金色的光罩住奧列翁把他隱藏起來,使任何人都看不出奧列翁的本來面目,然後就去慫恿喜歡射箭的妹妹月亮女神把遠處的金色物體當作靶子。
月亮女神當然不知道這是哥哥的陰謀,射出壹支箭,正中奧列翁的頭部。後來她知道了自己射死的是心上人奧列翁,於是陷入絕望之中,日夜哭泣。
為了永遠珍藏對奧列翁的愛情,她請求宙斯把奧列翁升到天上,希望自己乘坐銀馬車在天空奔跑中隨時可以看到。宙斯接受了她的請求,把奧列翁變為天上的星座——獵戶座。女神發誓,終身不嫁,她要永遠在夜空中陪伴著奧列翁。
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非常喜歡橡樹,狩獵時壹直帶著她的橡樹木杖。人們又把她奉為橡樹女神。
在古希臘,人們祭祀月亮女神的時候,就要點燃橡木火把, 後來變成供奉甜餅並點燃蠟燭,最後演變成為了慶祝孩子生日的方式——晚上在蛋糕上插蠟燭,吹滅並許願,月亮女神會保佑願望能夠實現。直到今天,人們依然用這種方式慶祝生日。
百度百科-月文化
百度百科-月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