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說"是現實主義反映論的藍本,這個在歐洲文學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學原則,是在古希臘時期形成的。模仿說從最初出現到成熟階段,含義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壹文學原則含義上的變動,固然是文學創作精神變化在文學理論層次上的反映,更為深層的原因則是古希臘理性原則的變化所致。從模仿說含義的演變中,我們可以尋繹出古希臘理性精神的嬗變軌跡。模仿說是從古希臘時期審美活動"和諧說"發展而來的。
起源:
前蘇格拉底時期,即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中葉,成熟的"邏各斯"沖出史詩和神話的外殼,成長為壹種獨立的思想,古希臘精神世界由此產生了壹幅理性的哲學新圖畫。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對自然本體論表現出特殊的偏好,他們感興趣的是自然事物的抽象原則與規律,文學活動還沒有被他們納入專門的興趣範圍,在他們的著述中幾乎看不到任何當時文學活動的評價;他們偶爾評價文學現象時,使用的也往往是非文學的標準。這個時期的文學思想從整體特征來看是形式主義的。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在事物的運動中發現了節奏:青春年老、日夜晨昏、上升下降、歡樂痛苦、幸福災難,並在節奏中發現,事物在流轉與變化中始終保持著深刻的連續性與統壹性,即整體的和諧狀態,於是他們嘗試用"和諧"解釋壹切藝術現象。
畢達哥拉斯嘗試用"數的和諧"解釋萬物美的根源,赫拉克利特則把藝術的產生歸因於"對立的和諧"。畢達哥拉斯把和諧視為事物數量關系的形式化表現,"沒有壹門藝術的產生不與比例有關,而比例正存在於數之中。所以壹切藝術都產生於數",文藝作品中都存在著"某種比例。由於這種比例,它們達到了完美的和諧"。這種哲學形式的研究模式,給文學研究走向科學化和形式主義提供了最初的參照藍本。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前蘇格拉底時期詩學匱乏的原因:美在和諧與形式,既然研究事物本身的形式關系就能獲得美,那又何必舍近求遠,去研究事物以外的東西如文學呢?
"和諧"說在邏輯上暗含著對感官經驗的否定,其必然的推論是形式高於經驗、抽象美高於具象美,這是赫拉克利特貶低肉體快感,推崇"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的原因,也是柏拉圖以後文學中的神秘主義、表現主義最初的理論根據。
和諧說雖然不是專對文學現象而發,但是它作為壹個基本的審美原則,對其後文學的發展卻有著深遠的影響,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以前,西方文學精神基本上隸屬於"和諧"這壹範疇。
審美"和諧說"給"模仿說"這壹文學創作原則提供了內在的理論根據。不過,前蘇格拉底時期,模仿說難以跳出自然哲學的窠臼,所謂"模仿",系指對自然物構成形式和功能的學步。赫拉克利特認為,"和諧"是自然物存在的特征,藝術活動是對自然物構造方式的模仿,"自然……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例如自然便是將雌和雄配合起來,而不是將雌配雌,將雄配雄……藝術也是這樣造成和諧的,顯然是由於模仿自然。繪畫在畫面上混合著白色和黑色、黃色和紅色的部分,從而造成與原物相似的形相。音樂混合不同音調的高音和低音、長音和短音,從而造成壹個和諧的曲調。書法混合元音和輔音,從而構成整個這種藝術"。德謨克裏特視模仿為人在藝術活動中對事物自然功能的學步,"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模仿禽獸……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400年)的出現標誌著西方思想史的轉折。蘇格拉底反對壹切不關心人的本質和生存的實證科學,宣稱自己和物理學的探索毫無緣分,他拒絕討論諸如宇宙的性質、宇宙秩序和天體產生的原因,卻熱衷於討論各種人文問題,從來不感到厭倦。自此以後,古希臘思想的重心由自然本體轉向人類本體。
蘇格拉底徹底貫徹了智者的文化哲學思想,卻又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智者宣稱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則認為只有思維著的人才有資格作為萬物的尺度。思維著的人具有自我決定的能力,這是人作為道德主體的本質所在。因此,蘇格拉底把哲學認識的目標定位在人類自身,並以壹生的活動躬行了"認識妳自己"這壹哲學信念。黑格爾認為,蘇格拉底的人類學主體"原則造成了整個世界史的改變,這個改變的轉折點便是:個人精神的證明代替了神諭,主體自己來從事決定"。
蘇格拉底認為,在主體的生存中,善本身就是目的。哲學的最高目標不是建立壹個理論體系,而是幫助人們明辨是非善惡,揭示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使人們能夠合理地選擇行動,安排生活。因此,他沒有留下任何形式的著作,而是把哲學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倫理學,後人看到的他的思想材料只是其學生保存下來的壹些對話記錄,如柏拉圖的《申辯篇》、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不過,蘇格拉底把人生問題歸結為善的問題,並把善歸結為知識(美德即知識),最終把西方哲學引向了認識論和科學主義的軌道,偏離了人生意義的探究。真個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千年以後,成為尼采生命哲學的第壹個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