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暮色漸濃,華燈初上,壹支10多人的少年武術隊便在常州蘭陵橋堍習練起來。別看習練者都是13歲以下的娃娃,卻個個身手不凡。但見棍棒呼呼作響,刀劍閃閃發光,拳快雞啄米,腿長蛇擺尾,在丈余的場地上便可變幻縱、跳、躍、擊、勾、劈等無數招式,圍觀者無不贊嘆喝彩。帶隊的總教練楊金孝先生說,這就是“陽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蘇南南拳,江蘇唯壹的地方拳種。
相傳,宋代時,常武地區民間便熱衷於武術,壹直沿襲至今,練此拳者皆以武進籍的“南俠”展昭為師祖。當年,展大俠被宋王封為“禦貓”時,所演習的幾套拳路,與如今“陽湖拳”的套路幾乎完全相同。後來,唐荊川、白泰官等武進籍名人又成為其傳承中的傑出人物。
據《武進縣誌》載:“徒手、器械武術在縣境流傳甚早,尤其是常州南拳,它源出道家武術,創發於宋末元初,有700多年歷史,500多種套路。盛行於農村,流傳到無錫、蘇州、上海等地。”清初,豐南鄉楊煥昌發起“西崦拳術會”,繼承和發展南拳,刀、槍、劍、棍等套路有36種之多。光緒年間,芙蓉圩周茂林等繼續發揚,培養徒弟100余人,形成橫山派系,稱之為“陽湖拳” ,其弟子周森林、張鳳池等皆是陽湖拳高手。清光緒十四年(1888),禮河鄉大路村有20多人習練此武術,子孫延續,廣傳鄰村,稱之為“大路拳”;洛陽、遙觀等地每年春季舉辦廟會時表演武術,因出拳時口唱拳訣,故稱“開口拳“。戴溪、焦溪、泰村、嘉澤、東安、潞城、北港等地也盛行練武。故而,以陽湖拳為主要拳種的武進武術為省內外所矚目,曾與徐州邳縣並稱為江蘇壹南壹北的兩個“武術之鄉”。
解放後,常武地區仍然重視和提倡武術。常武地區公認武進東青鄉的著名拳師沈全大為陽湖拳名師。他在常州城裏帶徒傳拳,門徒1000余人,其中,沙明熙等當代著名武術家都曾在沈氏門下學習陽湖拳。同時,常武地區的著名陽湖拳拳師劉德生、張鳳池等外出傳授拳藝,因此陽湖拳又流傳至上海、浙江、福建等地。
上世紀80年代初,武術再次受到重視,全國進行了武術挖掘搶救工作。1984年,按江蘇省武術協會要求,常州市成立了民間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小組,專門調查有關陽湖拳的溯源和現狀。為避免與廣東、福建的“南拳”產生歧義,挖掘整理小組將“常州南拳”正式命名為“陽湖拳”,並報上級同意,定為江蘇省重點拳種,被載入《常州拳械錄》、江蘇傳統武術》、《中華武術大辭典》等書刊。1991年,常州市陽湖拳研究會成立,陽湖拳嫡傳拳師楊金孝為會長兼總教練。
著名的民間武術家、陽湖拳總教練楊金孝先生,今年58歲。他出任常州陽湖拳研究會會長後,開設了陽湖拳武術培訓班,在常州、武進、溧陽等地帶徒百多名。其中,日本青年武術家青木嘉教在常州學成後,在日本開設了陽湖拳武術館和研究會,並在日本《武術》等書刊上推介陽湖拳。1992年8月28日至30日,常州市陽湖武術散手交流比賽在溧陽體育場舉行,常州、武進、金壇、溧陽及鄰近地區的10支武術隊的100多名男女運動員,分別參加了陽湖拳術、器械、對練、散打等項目的交流比賽。這是近代陽湖拳歷史上最大的壹次盛會,展示了陽湖拳博大精深的武術內涵,令人矚目。此後,由於種種原因,陽湖拳又長期處於低谷,以致常武地區知者寥寥,只有楊金孝師徒在苦苦支撐。楊先生退休後幾乎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都投入到陽湖拳的研究和傳承之中。他說,如果上輩開創的傳統民間武術在我們這壹代失落,這將是千古之罪啊!如今,楊金孝和學生王寧仍然每年帶教數十名青少年武術習練者,其中最小者僅4歲。此外,武進前黃陽湖拳教練陳錫來,芙蓉陽湖拳教練周金文和拳師周來度、胡榮林,溧陽平陵教練劉福華等分別在當地帶徒傳藝。正是有楊金孝這班德藝兼備的民間武術家的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瀕臨失傳的陽湖拳才得以傳承下去。
“陽湖拳”器械有“十八長與十八短”,***36種之多,歷經幾百年長期衍化及發展,逐漸形成了地域性的特色拳種。它集“南拳北腿”之長,獨創了具有“南北兼收,拳腿並重,原地旋翻,幅度頗小,快速勇猛,精悍靈巧,近身短打,進多退少”的武術風格,並以地域區分為陽湖派、橫山派、紫陽派、西山派、茅山派等五大武術流派。
陽湖拳與其他拳種比較,其特點顯然。壹是幅度很小;二是拳架低矮;三是快速勇猛;四是邊練邊唱;五是拳路短套;六是手步迥異。此外,陽湖拳還有復合單練、復合群打、連打行打、功夫絕技等套路特點。
常武地區的陽湖拳習練者曾多次在各級武術比賽中獲獎。2003年9月,楊金孝的學生王寧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亞太地區第二屆武術交流大會,以陽湖拳中的“麒麟錘”和“天罡拳”分別榮獲金牌、銀牌。今年4月中旬,王寧又將懷揣陽湖拳絕技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亞太地區第三屆武術交流大會,展現陽湖拳之強勁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