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大通縣,就有壹位遠近聞名的鷹“把式”——尕河州。年逾八旬的這名鷹“把式”幾乎把壹生的精力傾註在了好鷹,玩鷹上。在他那裏,妳可以從他娓娓動聽的描繪中,真切體驗壹回馴鷹漁獵帶來的無窮樂趣。
據老人講,每年秋天,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過後,草木開始雕零,候鳥南翔,便到了捕抓獵鷹的時節,鷹好家們紛紛準備好捕抓獵鷹的家當進山,在崇山峻嶺中搭起簡陋的窩篷,靜靜等候向南遷徙的獵鷹,在翅首的期待之中;開始享受壹年中玩鷹帶來的無限快樂的時光。
捕抓獵鷹的方法有兩種:壹種是插架,壹般在較高的山巔用桿栽上鷹棲息的架,綰上繩扣;另壹種方法是在山頂上的平緩處,溜壹排網;網下栓壹支鴿子作誘餌,捕鷹人在離網大約5—10米處用樹枝、蒿草搭壹間小屋棚,藏於其間,目不轉睛地註視著天空,壹發現有鷹盤旋,便用栓在鴿子身上的細繩拽動鴿子振翅,饑餓的雄鷹見到此情形,便會立刻俯沖下來,待跌到網心時,捕鷹人眼疾手快,迅速拉網,鷹就被罩住,即便它怒目暴瞪,也難於逃脫。民間有俗語:“天上的鷹鷂拿食哄”,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獵鷹有蒼鷹(俗稱兔鷹)和山鷹(俗稱雞鷹)兩種,兔鷹兇猛有力,善於捕兔,雞鷹體小敏捷,善於捕雉,都因其雄健威武的氣派,自古以來壹直被人們看作是奮揚威武的象征。
每當捕到壹只鷹,鷹好家們都會喜出望外,歡天喜地地回家,精心栓上早己準備好的用麝或鹿皮做成的“勒草”,在勒草另壹邊系壹條用以栓鷹、長約五只左右的細皮繩,再給鷹帶上聲音清脆的鈴鐺,架鷹上臂,好不威風!隨後給喜愛的尤物取個悅耳動聽的名字:“金邊白露花”、“鷂毛吉心翮”、“靠山紅”、“麻疙瘩”……真是不勝枚舉。正如鷹好家們所言——快樂是壹種過程。的確,不論是捕鷹,馴鷹,還是放鷹獵兔;整個過程充滿著快慰。
馴鷹也是壹個很有趣的過程。馴鷹有兩個步驟,首先是“熬鷹”。壹個“熬”字,便可管窺出馴好壹架鷹的艱難,馴鷹的好把式把鷹架在手臂上,須臾不敢怡慢,不分白天黑夜連續七、八天,讓野性暴戾的鷹完全忘卻它曾經生活的深山老林,漸漸和它的主人熟悉、親近……。而後,拿來鮮肉等食物,誘其跳架,隨著時間的推移,鷹跳架的距離也逐漸拉開,待到馴鷹基本成功時,主人在幾十米,其至百米以外的地方拿食物叫喊鷹名,獵鷹便會義無反顧地飛向主人,討得食吃。儼然親密無間。在馴鷹過程中,鷹把式們還要時常給鷹“帶珠”——壹般用綿麻或羊毛之類的纖維狀物纏成半個人姆指大小的珠子,也有用蘿蔔削成的,塞進鷹肚,用於打消鷹腹內的積食和消除鷹身上多余的脂肪,以便使身體敏捷。珠在鷹體內循環壹夜,大約第二天拂曉時便會吐出。這種回了珠的鷹異常饑餓,壹見獵物就會不顧壹切拼搏。民間有俗語:“鷹飽不抓兔”。即由此而來。
放鷹是鷹把式們最快樂的時候。初冬時節,皚皚白雪覆蓋大地,正是獵兔的好時節。鷹把式們常常會結伴而出,在踏雪獵兔的角逐中,盡享兒子娃娃縱橫開地的無限豪情。俗話說:“見了鷹抓兔,莊稼買賣沒心做”。說的就是獵人狩獵時那種愉快的心境。
獵場如戰場,這話可壹點不誇張。架鷹人齊刷刷站在半坡,眼珠盯著前方,透出壹股殺氣,坡下是打草驚兔的人,手持刺木杠兒左右搜尋,吆喝著徐徐前行。“起來了!起來了!”隨著打草人的壹聲聲驚呼,枯草叢中箭壹般竄出壹只兔子,獵人高舉起手臂,獵鷹見兔立刻騰空而起,平展雙翅,擦著山坡如離弦之箭般俯沖下去,利爪緊緊攥住兔子背上,當驚恐的兔子回頭的剎那,壹只利爪順勢揪住兔頭,尖喙連啄;並不停地啁啁鳴叫,似在呼喚主人前來收取獵物;真是扣人心弦。
悠久的歷史,留下了壹段段魅力四射的故事。相傳有壹年輕人,癡愛獵鷹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為了得到壹架他鐘愛的鷹,他不惜用家裏的三間大房換回來,又用坑上鋪的壹條大砂氈換了壹只鷹鈴,無奈天不隨人願,他在急躁的心緒驅使下想盡快壹享獵兔的快感,在鷹還沒有馴好時,便出去壹試,結果隨著壹聲嗆啷啷的鈴鐺聲,他的獵鷹直擊長空,壹去不返,痛苦無奈之余,這位青年面對藍天長嘆:“三間大房上青天,*子上還拉了壹條大砂氈!”由此可見,這位仁兄愛鷹真是愛到了極致。
千百年來,馴鷹獵兔的傳統構勒出了廣大回族群眾生活的壹幅獨特風情畫卷。有“花兒”這樣唱到:
尕拉雞飛了(者)鷹沒飛
鷹飛(哈)鈴鐺兒響(哩)
身子回了(者)心沒回
心回(哈)眼淚咋這麽淌(哩)
不僅如此,馴鷹獵兔的風俗也融入到了其他諸多民族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面。也由此而生發出許多蘊含豐富哲辯思維的俗語:“不見兔子不撒鷹”(比喻做事要有目的性)“鷹要吃肉,兔要惜命”(嘲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者)“鷹飛得再高,影子還在地上……”等等。據史料記載,自唐代始,朝庭和民間馴養獵鷹之風日盛,因此以鷹為題的詩文層出不窮,並有不少佳句流傳至今。例如:杜甫的“萬裏寒空只壹日,金眸玉爪不凡材”,力贊了鷹的形美與善飛;柳宗元的“凜然空翻剪荊棘,下攫狐兔騰蒼茫”,聲情並茂地狀出了鷹的敏捷與磅礴氣勢;而耿煒的“舉翅雲天近,回眸燕雀稀”則描繪出雄鷹淩空搏風,殺氣森森的威懾之貌;最有名的當屬王維摩《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千古名句了。
冬去春來,伴隨北飛的聲聲鳥鳴,玩鷹也漸近尾聲,鷹把式們會用心把馴養了壹個冬季的獵鷹餵飽,讓它重回自然,待到來年再相敘後話。
津津樂道了整整壹下午,尕河州老漢仍然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般復述他那些傳奇壹般的“鷹經”。雖然年紀已八十有三,但他仍然神采奕奕、鬥誌昂揚。好鷹使他好出了壹副健康的身體和愉悅的心情。他風趣地說:“架著鷹在山野田間穿梭,總覺得渾身是勁,和年輕人不相上下。”真叫人嘆服不已……
壹陣秋風拂過,老漢手臂上的獵鷹環視四周,躍躍欲飛,並不時地撲楞楞展開雙翅,摔得帶在它身上的銅鈴鐺呤呤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