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農樂舞是遼寧省鐵嶺市傳統舞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之壹,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遼寧省北部的鐵嶺市是多民族聚居區,在鐵嶺及周邊出土的墓葬中發現的5世紀前後的壁畫中,形象描繪了朝鮮族先民歡快舞蹈的場景。
鐵嶺朝鮮族農樂舞源於祭祀性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壹種自娛性舞蹈,現流傳在鐵嶺壹帶的朝鮮族中,每逢喜慶之日都要進行表演。
2008年6月14日,朝鮮族農樂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24。2009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表演形式
朝鮮族農樂舞生活氣息濃厚,壹般有兩種演出形式:壹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的情節性演出,壹種是在慶祝豐收或過節時以傳統舞蹈為主的群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象帽舞、乞粒舞和長鼓舞。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是群體表演,它的表演非常講究,分壹定的步驟和程序。首先音樂響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較簡單的舞蹈動作;接著再換中象帽,配以長鼓,做轉圈、旋子、扶地翻轉等肢體動作;最後,由壹至三人甩長象帽,做跳紙條、上臺階、圈人等高難度動作,使舞蹈達到最高潮。
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入場時,舞隊的前面,是頭戴“象帽”的小夥子和老人,他們不停地搖動著帽子上的彩色長綢。緊跟其後的便是整個舞隊的總指揮,壹位在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手中拿著銅鈸,邊走邊擊打著節奏,引導著舞隊出場。
依次是兩個圓鼓手和兩個長鼓手及舞隊中的男女青年和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在舞隊最後面,是表演“雙層舞”的男演員。在他們的肩上,站著個小孩,小孩的手中拿著彩綢(或鮮花),不停地舞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農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