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搏擊行業春天的到來,各種各樣的格鬥賽事走入了人們的世界。作為如今搏擊界的主流,綜合格鬥無疑是最亮眼的。
隨著近幾年選手水平的提高,張偉麗、李景亮等人都在高水平的格鬥舞臺上,為我們中國人打出了自己的風采。
而相比較之下,傳統武術似乎這幾年的名聲都不太好。無論是閆芳大師、還是雷雷,在坊間已經成了笑話,在很多人眼中看來傳統武術漸漸地變成了壹種騙人的手段。
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傳統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的壹部分,能夠流傳至今,絕非欺世盜名者能做到的。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今人實在是難以達到古人的水平,這是武術這種文化在冷兵器時代結束後,發展所面臨的壹種必然結果。
提起傳統武術的頂尖高手,很多人第壹時間想起來的,可能是黃飛鴻、是霍元甲、是葉問。憑借著影視作品的發展,這幾位的英雄形象被無限地放大。
但是如果我們考求 歷史 ,可以發現這幾位武術名家的事跡大多數都是杜撰出來的,很多時候都是為了配合宣傳的需要來創造的。
比如霍元甲其實從來沒有打敗過大力士,黃飛鴻也從來沒有傳說中的無影腳。
但是,任何事都不是空穴來風的,之所以創作者會這樣寫,皆因為有人曾經這樣做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靠壹雙鋼拳打服日本人的武術家。
在民國時期,中國武術界正是人才輩出的時候,各路高手層出不窮,但如果說誰能稱得上第壹高手,那麽很多人都會說同壹個名字—李書文。
李書文的名氣相比於上文提到的那幾位要小得多,皆因為這位老兄壹生十分的單純,除了練武沒有留下過太多的痕跡。
而且李書文與人比武從不留情,出手就是殺招,跟他動手的人是非死即傷,沒有任何人可以全身而退,因此得了“李狠子”的綽號。
種種因素造成人們對於這位傳奇的武術家,沒有太多的了解。
李書文,字同臣,生於同治末年,也就是1862年。
在常人眼中,練武的人往往都是肩寬背厚、膀闊腰圓的魁梧身材,但李書文卻恰恰相反,身高不足壹米六的他比普通人看上去還要矮小,而且身材非常的瘦,乍看之下,就是個病懨懨的普通人。
李書文的老家乃是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
我們這裏要提壹下李書文的老家河北滄州,這李書文所生的地方,乃是個練武的窩子。
人們知道滄州,大多是從《水滸傳》中林教頭刺配滄州所了解到的。殊不知,滄州乃是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
在封建年代,滄州的武術便已經馳名海內,名家輩出,高手如雲。當時在綠林道上流傳著壹句話叫做“鏢不喊滄州”。
什麽意思?
就是說南來北往的鏢車,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運路行,只要是車到滄州、船過滄州,妳必須扯下鏢旗,悄然而過,不得喊鏢號。
否則,無論妳有多大的名頭,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滄州喊鏢叫板,保管妳栽個大跟頭,丟盡臉面。
而滄州學武的風氣也是代代相傳,時至今日,依然是尚武風氣不減。
我們前面說過,李書文生得十分的瘦小,身材幹巴巴的,但是他卻有壹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手長過膝,這使得整個人看上去十分的怪異。
但是對於武學家而言,雙手過膝是壹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個好處便是在行動時,妳的行動速度會比普通人更快,攻擊距離也更遠。
這個特殊的地方,使得李書文天生就具備了練武的優勢。
出生在武術之鄉,再加上自己從小耳濡目染對武術極其的癡迷,李書文逐漸地走上了習武這條道路。
但是這練武,自古以來都不是個容易的事兒,武林高手大多數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因為只有這樣出身的人,才能為了有口飯吃,而讓孩子去受這份罪,
這也是為什麽現代人練不出古代人那種功夫的原因之壹,因為大家已經不必再靠練武去掙錢了,所以也就沒有那個決心和毅力了。
起先,李書文只是自己拿武學書籍研究武術,然後自己亂練壹通。可慢慢地他發現,自己學武的速度實在是太慢,沒有名師的指導,實在是事倍功半。
要真正將武學做到極致,非得拜名師不可。
由於生在武術之鄉,最不缺的就是武林高手。於是李書文開始瘋狂拜師之路,只有聽說那裏有名師,無論多遠,李書文都會登門去拜師。
但是就像我們前文說的那樣,這李書文的外表看起來實在太過孱弱,他找的那些師父,往往壹看他的樣子,便拒絕他拜師的想法。
每個看到他的師父都說:“後生,妳這身體練武不行,去學點別的手藝吧,也能養家糊口。”
壹次次的碰壁,讓李書文吃盡了苦頭,但是此時李書文已經認準了自己這壹輩子壹定要練武,而且要做到最好,任何時候自己都不會放棄這個想法。
於是李書文繼續壹邊自學壹邊尋訪名師。
終於,有誌者事竟成,不服氣且堅持武術的李書文很快便遇見了自己的伯樂。
這個慧眼識珠的人,正是羅疃八極拳五世傳人張景星,熟悉傳統武術的人都知道,八極拳可以算是傳統拳法中殺傷力最大的壹種。
正所謂: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說的就是八極拳的剛猛。
這張景星是著名的八極拳拳師,他見到李書文後,壹眼便從他的眼神裏看出他的不壹般。當即收他為徒,開始傳授李書文八極拳。此後李書文又跟隨師伯 黃士海學習六合大槍。
遇到名師之後,李書文的技藝開始突飛猛進,習拳練槍更是到了癡狂的境界。
李書文的家離師門相距約7.5公裏,他每天晚上在師門練習壹個時辰。
李書文從家裏到師傅家,每次往返的路上,他不像別人壹樣正常趕路,而是壹步壹拳,壹步壹掌,壹步壹肘練著走。別人壹個小時到家,他至少要三個小時。
練槍的時候更加的瘋魔,壹路耍著大槍,壹邊走壹邊練。
人們在路上見到李書文的時候,他都是在這樣壹掌壹拳地練著,而李書文也不管別人,只是自顧自地練著,所以得了個諢號,叫做“李瘋子”。
憑借自己超常的毅力,李書文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年累月下來,自己的身體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也獲得了超常的勁力。
而李書文的功夫也越來越高,他每天在家附近捋樁靠樁,周圍碗口粗的棗樹、槐樹多被他練拳腳震死,成為他的練功樁。
而為了練好大槍,李書文在他家附近棗樹林中,以大槍紮棗,壹槍壹棗,百槍百棗。後來對著鏡子練,達到觸而不傷之境界。
經過十二年勤學苦練,李書文集師祖李大中、張克明,師父黃士海、張景星四人拳技、槍藝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擊風格。
當時人形容李書文的大槍絕藝,只要他大槍壹抖,槍頭閃電般劃出直徑壹米多的圓圈,其勢恰似長江之水,磅礴千裏,紮槍時,恰似流星趕月,鬼恐神驚。速度之快,力道之猛,準度之高,達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極之境界。
據跟隨李書文學藝十幾年的徒孫,清末宣統皇帝禦前侍衛霍慶雲回憶:
這時候的李書文在當時,已經難逢對手。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李書文能夠達到這個水平,靠的不只是名師的指點,更是自己十二載寒暑的苦練。
能下苦功的人很多,但是像李書文這樣將武術視為唯壹的人,卻並不多。
此時的李書文就好像是剛剛淬火後的利刃,等待出鞘的那壹刻。
李書文第壹次在公眾面前打出名氣,是在1895年。
這壹年,李書文年33歲,此時正值袁世凱在小站訓練新軍,袁世凱為了練兵,四處聘請教官,這請柬就送到了李書文的老師黃士海的頭上。
黃士海感覺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出頭了,於是便推薦自己的弟子李書文頂替自己。
於是李書文扛起自己的大槍,挑起行李就出發了。
袁世凱為練兵還聘請了很多的國外教官,這裏面有東洋空手道高手和德國軍事教官。
當扛著壹桿大槍的李書文第壹次在演武廳出現時,周圍哄笑不斷。
確實,那桿大槍對短小精悍的他而言,看上去比例極其的不協調,頗有點 搞笑 意味。
在這些哄笑的人裏,東洋武士笑得最大聲,此時的日本人是目高壹切的,他們看到這位身材矮小的“家童”,得意的心情難以控制。
當周圍的人知道李書文是替頂級高手、他的師父黃士海出馬時,大家的笑聲更大了。
“黃士海八成老糊塗了,派這麽個小猴子來!”連袁世凱都有點愕然,在這些質疑聲裏,李書文並未動聲色,只扛著他的大槍繼續站在演武廳中央。
見李書文這副模樣,壹旁的日本武士坐不住了,他當場對著李書文就是壹番辱罵和羞辱。
但是,就在這個自大的日本武士還在 狂笑的時候,在電光火石之間,李書文大槍壹抖,伊藤太郎就兩眼圓睜、驚恐地呆住了,緊接著鮮血噴出,整個人栽倒在地。
這時候人們才驚覺:這個剛剛還趾高氣揚的日本武士,此時已經被這個小個子壹槍刺穿了喉嚨。
因為李書文的槍實在太快,整個過程這個日本武士幾乎沒有察覺,所以根本就沒來得及反抗。
之間李書文刺穿敵人喉嚨後,便輕巧地將他挑甩出了演武廳,隨著壹聲慘叫的收尾,這位剛剛還在大笑的武士永遠閉上了嘴。
看到同胞遭難,其他三名日本武士立馬對視了壹下便揮刀朝李書文撲殺過來,可不及三個回合,這三個日本人便和同伴壹樣慘死在了演武廳。
照例,殺完這三個日本人後,李書文用槍挑起他們,扔到了演武廳外。
此時,目睹這壹切的其他武士全部面如土灰。
他們重新打量著眼前的這個小個子,此時,他在所有人心裏,就是殺人惡魔壹般的存在了。
而就在所有人都驚愕之際,李書文又壹次動了大槍,只是這壹次,他的大槍刺向的是廳柱上的蚊蠅。壹道寒光閃過, 蚊蠅被刺落,廳柱竟毫發無損。
壹旁的袁世凱看後大呼:“神槍!神槍!真乃神槍也!”
很快李書文槍挑東洋武士的消息傳遍武林,“神槍李書文”這個稱號迅速名動天下。
在清末宣統二年,俄國著名拳王馬洛托夫來華,在京設擂臺,貼海報,誇海口,侮辱中華兒女,這樣的行為激起中華民眾及有誌之士的極大憤慨。
京、津兩地武術名手忍無可忍之下,與其比試,但是全部都以失敗告終。
李書文的二師父張景量時為天津“中華武術會”教習,捎信給李書文。
當時李書文正在家裏侍候臥病在床的大師傅黃士海。見信後,李書文奉師命立即到京赴擂。
壹切手續辦妥後,李書文飛身來到擂臺之上,見馬洛托夫體壯如雄牛,好似他平時練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馬洛托夫見李書文瘦小枯幹,於是雙手抱肩,對著李書文蔑視地吐了壹口唾沫。
李書文義憤滿胸,怒發丹田,隨手壹記“霸王揮鞭”臥風掌,打得馬洛托夫暈頭轉向,將其左腮部打掉雞蛋大小的壹塊皮。
未等馬洛托夫反應過來,李書文奮起神威,順勢壹招“六大開抱肘”,以閃電般的速度,運起千鈞之力將馬洛托夫肋骨打裂,擊下擂臺。
眾人觀呼,延臣大喜,聯奏,欲封李書文為五品頂戴、近侍衛隊武術總教習。
李書文因師傅黃士海需他盡孝道為由謝辭。
再後來,久聞“神槍李書文”大名的張作霖,敬聘其為奉軍三軍武術總教師。礙於情面的李書文不好推辭。
但是,在走馬上任的第壹天,張作霖部下、奉軍中的日本武術教官見張大帥尋來覓去找這麽個幹癟猴子當總教師很是不服。
於是,他提出要與李書文壹較高下。
此時,中國與日本關系已經岌岌可危,李書文恨透了日本人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所以,他聽到日本武士要與他較高下時便動了殺心。
相比最初與日本武士動刀是為了揚威,此時的李書文更多的是想給日本人瞧瞧中國人的厲害,好讓日本人知道:中國人不是那麽好欺負的。
可若真在這種時候把日本武士滅了,張作霖和他都將不好交差。於是,動手較量之前。李書文提出要立“生死狀”,他說:
“兩人較技,非同兒戲,難免傷殘。我是壹個快入土的糟老頭子,日本人傷了我無所謂;但如果我傷了日本人,日本人怎能與妳張大帥善罷甘休?這樣吧,讓我們按規矩各立壹張生死文書,無論哪壹方傷殘,都不要償命,這樣我才能與日本人交手。”
張作霖聽罷同意了立生死狀較量的說法,可這比試剛開始,張作霖便驚呆了,因為李書文只出了壹掌,日本武士的肩胛骨便被擊碎了。
張作霖見狀立馬制止了這場比試,因為他知道,只需要再壹掌,這位日本武士的小命就必定沒了。
李書文壹生是非常恨日本人的,但是日本人對於李書文卻是無比的崇敬。在日本的文化中,對於可以憑實力打敗自己的對手,是無比順從的。
二戰時對於美國是如此,對於李書文亦是如此。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李書文的絕技八極拳如今在日本流傳得非常廣泛,而李書文的形象,也多次出現在日本的漫畫和 遊戲 中。
甚至李書文在日本的名氣比在中國還要大。
因為日本人知道,“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靠的是真實力,憑的是真功夫。
但是衡量壹個武術家的地位,壹方面是看他自己身的水平如何,另壹方面就是看他能不能將自己的絕學傳承下去。
李書文自身的功夫不必多數,堪稱當世無雙,而他的弟子,也是都是武林中的翹楚。
這其中有三個最為著名。
第壹位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老師和護衛,霍家拳創始人霍殿閣。
幾十年前曾經有壹部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康德第壹保鏢》,講的就是霍殿閣的故事。
另壹位就是 八極拳代表人物,將中國武術在臺灣發揚光大的武術大師劉雲樵,他曾經是蔣介石的保鏢。
還有壹位就是與劉雲樵同時跟李書文學八極拳的李健吾,他曾經做過毛澤東的警衛。
《壹代宗師》中張震扮演的角色“壹線天”原型就是劉雲樵和李健吾的混合體。
三名弟子,分別是溥儀、蔣介石、毛澤東的護衛,如此的成績恐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李書文的壹生殺生無數,但凡出手必是殺招,跟他交手的人,沒有能全身而退的。
連他自己也說:
所以,李書文才落了個“剛拳無二打”的稱號。
有人說,李書文下手過於狠毒,殺孽太重,這不假。
但是在那個年代,“文無第壹,武無第二”,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
既然比武,那麽就代表著兩人都是將性命寄托在自己的武藝之上,無論哪壹方為此丟掉性命,都是雙方自願的,怪不得任何人。
輸贏生死,全看自己。
我們來評判壹個人是不是屬於壹代豪俠,不應看他下手是否狠毒,而是應該看其人的品性如何。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李書文,“俠義”二字,當之無愧。
李書文壹生侍奉師父從不馬虎, 跟隨張景星、黃士海兩位師父學藝,他壹輩子沒坐下過,壹直站侍二師左右,在外掙了大洋,必寄到兩位師父家。黃士海病重,李書文壹直在床前伺候,黃士海去世後,他更是為恩師守墓三年。
而在錢財上,李書文更是視之如糞土, 他有壹句質樸且落地有聲的好漢話:
正是這樣的為人,李書文在老家地位很高,而李書文對於自己的父老鄉親也是照顧有加,但凡有人求到他頭上,他能幫忙的都不會推辭。
但是李書文這壹生終究是殺戮太重,在江湖上著實也是有些仇家,他本人倒是不怕對方來挑戰,但是他唯獨擔心遭人暗算。
根據他的弟子劉雲樵回憶說:
這也是當時武術界的風氣逼得他不得不如此,壹個武術家想憑雙拳打出壹片天地原本就不容易,想保持名望幾十年,更難如登天。
而李書文在當時的名聲實在太高,許多想出人頭地的武術家自然以他為目標,而且李書文壹生殺人、傷人無數,也弄不清到底有多少仇家。
所謂百因必有果,這也是李書文的孽報。
晚年的李書文因為繼次子李萼堂在湖南長沙創辦國術館,在南方生活過壹段時間。
但是他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所以搬回到了在天津市南郊區北閘口堂孫李之芳處。
1934年秋季的壹天晚上,李書文坐在院中椅子上,邊喝茶,邊指導族孫們練武,突發腦溢血去世,享年72歲。
壹代豪俠,就此離開人世,埋身荒野, 其墳墓,壹直到1973年,方才由北閘口遷出。其後人雖然仍然習其技藝,但是卻再難達到其高度。
人生七十二載春秋,縱橫天下武林,未嘗壹敗,生前是最善神槍的寂寞高人,身後是厚塵封存的不敗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