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下鎮鎮傳統的“過會”
“過會”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之壹,主要是在每年的歲時節令進行,下鎮鎮的“過會”舉辦時間是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至十月初,所以,中秋節前後,“過會”就開始在下鎮鎮不同的行政村開展。
“過會”的具體涵義是“過來相會”,以前的“過會”與農業生活緊密相連,親戚們相聚在壹起,互談農作物的春種、夏長和秋收的情況,收獲著糧食,談論著幸福。現在的“過會”在下鎮鎮依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作為下鎮鎮傳統的民俗活動之壹,每到“過會”的日子,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們都聚集到這裏,既交流致富的途徑,也溝通彼此的感情。
村民們以壹顆熱忱之心,精心地準備盛宴長達壹個禮拜之久,顯示出下鎮鎮村民的熱情好客,不僅親朋好友可以來參加,“來者皆是客”,村民在談到“過會”的時候臉上掛滿了笑容。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在這期間趕回來,“過會”這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如同磁場壹樣具有吸引力。在外漂泊的遊子是遊蕩著的風箏,因為有著要回家的念想,才把線落到了實實在在的土地上,使鄉愁有所歸依,因此,在“過會”期間,整個下鎮鎮充滿了節日的歡愉和脈脈的溫情,形成壹道獨特的風俗景觀。
“過會”這項活動在《燕京歲時記》中已有記載,“過會者,乃京師遊手扮作開路、中幡、杠箱、官兒、五虎棍、跨鼓、花鈸、高蹺、秧歌、什不閑、耍壇子、耍獅子之類。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廟會等,隨地演唱,觀者如堵”,在北京地區的“過會”活動中,各種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娛神娛民,***享壹片祥和。此外,“過會”活動在關中地區也很流行,在下鎮鎮的這項活動,更多的是情感的匯流,大家攀談、宴飲、歡笑。
孩子們就更喜歡“過會”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趕完這個村子的“會”,就去周邊村子耍壹耍。他們哪懂得什麽離鄉之苦,也無需操心糧食的收成和盛會的籌備,只需要穿上早就準備好的新衣,和小夥伴們走街串巷地跑壹跑、跳壹跳,比新年還要歡樂呢!父母看著孩子們健康、活潑的模樣,就有壹股說不出的知足和動力,更加用心地籌備“過會”。
二、“進士第壹村”的“過會”
詹村隸屬於下鎮鎮,自北宋以來,歷史上曾出現過十八位進士,包括北宋元佑年間任校書郎的詹丕遠、南宋紹興年間任知縣的詹汝賢、明朝正德年間任刑部侍郎的詹瀚等,是名副其實的“進士第壹村”。
據《廣信府誌》記載,詹村自北宋初年由浙江遷至江西下鎮鎮,壹直秉持著“耕讀傳家”的古訓,家族和睦團結。無論官至幾品,在“過會”期間,外出的遊子都會趕回詹村參加活動,因此,“過會”自北宋壹直延續至今。
詹村的“過會”活動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十四、十五和二十壹日,在“過會”開始之前,村民們就開始準備各類蜜餞和糖果,采摘、挑選最新鮮的蔬菜。孩子們繞著盛滿五顏六色糖果的盤子打轉,趁著父母忙碌的時候,偷偷抓上壹把,迅速把糖果丟進嘴裏,溜溜地跑開了。孩子們把壹些糖果塞進口袋裏,在和其他小夥伴見面的時候,大家掏出糖果互相交換,這樣就可以吃到更多的口味。
詹村“過會”的盛宴上當然少不了麻糍果。作為江西省上饒市民間的壹種特色小吃,麻糍粿就是將蒸熟、蒸軟的糯米放在特制的“臼”裏,然後用木質的錘子反復地敲打,在外面裹上碾碎的炒豆、芝麻、白砂糖後,制成壹道香軟、甜糯的吃食,也被稱為“麻子果”,是遊子們心心念著的家鄉味。
在“過會”活動中,人們不僅可以任意品嘗麻糍果,還可以參與到麻糍果的制作中來,隨著木錘壹次次擊打著黏糯米,發出咚咚的沈悶聲響,壹股糯米的香氣就撲鼻而來,舂得越久越有韌性,“妳累了我來”,在接力棒式的協同合作中,制成的麻糍果軟糯香滑,柔軟如綿,色澤如雪。
目前,“過會”在下鎮鎮所有的行政村中都有舉辦,錯開時間段進行,長達壹個月之久,在這期間,遠近的親戚朋友得以在下鎮鎮歡聚壹堂,***享盛宴,不論是對於家族凝聚力的加固,還是聊家常所帶來的心情的歡愉,“過會”都在以壹種無形的力量護佑著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