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楊式太極拳詳細練功步驟

楊式太極拳詳細練功步驟

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在楊式親族傳人楊振鐸、楊振基老師的著作中,都有重要論述。筆者的先師、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趙斌先生,在《楊式太極拳正宗》壹書第四章“太極拳問答壹百條”中,也專門講了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形象地概括了七句話:“柔和緩慢,虛實分明,圓活連貫,速度均勻,上下相隨,精神貫註,呼吸自然”。其拳架風格“舒展大方,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沈著”。楊澄甫的另壹位人室弟子崔毅士先生也曾經論述過楊式太極拳的特點:“舒展大方,勻緩柔和,輕靈沈穩,結構嚴謹,渾厚莊重”。上述特點,有些是各大門派所***有的,而楊式太極拳表現得更為明顯;有些則是楊式太極拳所特有的。趙斌老師在晚年授徒教拳時,又對楊式太極拳的特點講過壹些自己的重要觀點,我曾經當面聆聽過老師在這方面的真切教誨。現結合自己練拳三十年的實踐,試圖從以下十個方面對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加以說明。

壹、立身中正安舒。對於身法,太極拳各門各派都非常重視。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極拳說十要”主要是身法要求。但“立身中正安舒”這壹特點,尤以楊式太極拳最為見長。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6?1壹是練功時身法要正,大部分動作都要使上中下三個穴位(即百會穴、會陰穴、湧泉穴)基本能夠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壹個重力垂直線,身體不能前俯後仰。二是尾閭要保持中正,從大椎穴到尾閭部位(長強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對拉拔長,而且尾閭要像船舵壹樣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做到以上兩個方面就能體現立身中正安舒的特點。楊式的這壹特點,不少名家都有見教。楊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地把人體喻為壹口古鐘,鐘蒂為頸項,鐘頂為肩圈,鐘身為腰圈,鐘口為胯圈,中心垂直線為鐘繩,鐘錘系於中心垂直線下端,即所謂銅鐘五個點,十分強調立身中正。楊式太極拳名家李迪生先生在自己客廳掛著壹幅對聯,其上聯便是“端正身法脊豎起”,也是強調身法中正安舒。

二、拳架開展大方。楊式太極拳在拳架上的獨特風格是開展大方,認為只有開展大方才有助於肢體上下左右的對拉拔長,拳架開展大方要求身體要內外放松,舉手投足動作須到位。上下對拉拔長的典型拳勢是“白鶴亮翅”,左右對拉拔長的展大方。衡量拳架動作是否到位,是否開展大方是壹個重要標準。

三、動作松柔緩慢。這是楊式太極拳的壹個最突出特點,也是楊式太極拳之所以名揚海內外的最主要原因。楊祿禪到河南陳家溝向陳長興學習拳藝數年,後自成壹派。楊式太極拳拳架中沒有像陳式太極的彈抖、跳躍、震腳等明顯的剛猛發力動作,形成了自己大松大柔的獨特風格。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運柔成剛的獨特練法,也是老幼鹹宜的強身健體之法。據說楊澄甫教拳授徒,強調最多的也是壹個松字。他常說:“松、松、松,我不跟妳說,三輩子也學不到。”他看弟子練拳半天可以不說壹句話,但壹個“松”字有時要說幾十次。這種大松大柔,綿裏藏針的行拳走架風格,也符合中國道教鼻祖老子柔弱勝於剛強,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

四、行功速度均勻。有的太極門派強調快慢相間,發力剛猛,而楊式太極拳則強調慢、柔,而且特別強調速度要均勻,忌諱動作時快時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勻既包括從起勢到收勢的整個套路,也包括單式動作手腳運行與配合的速度,還包括上壹個動作與下壹個動作的過渡銜接自然協調。壹套八十五式傳統套路打下來大約需要22分鐘,下盤功夫好的可以打到40分鐘到壹個小時,而且起勢時的速度就決定了整個拳架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速度始終如壹,“邁步似貓行,運勁如抽絲”,要求動作轉換時,徐徐地倒換重心,輕起輕落,點起點落,快慢始終如壹,而不主張“快慢相間”,行功走架速度均勻,是楊式太極拳的獨到之處。雖然個別動作可以做得稍快壹些,但從總體上說好似行雲流水,速度均勻。即便是轉身雙擺蓮和轉身左蹬腳等動作,也仍然強調速度均勻。

五、招式虛實分明。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壹文中,開宗明義的提出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壹要義,把分清虛實擺到頭等位置,可見分清虛實對於習練楊式太極拳之重要。楊式85式太極拳從頭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虛實分明,而且絕大多數動作都是壹個腿承擔大部分體重,當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時,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當全身坐在左腿時,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兩腿平均承擔體重的動作是極個別的。除了起勢、雲手、右打虎勢轉回身右蹬腳的過渡動作中有短暫的馬步外,其余幾乎都是壹腿虛壹腿實。而且楊式太極拳中的虛實相互轉換,又都是由半虛半實、半實半虛到全虛全實,全實全虛的逐漸轉移。比如腳踏地面的由虛變實,前進時腳跟先著地,腳掌、腳指依次著地,最後才全部踏實;後退時腳尖先落地,腳掌、腳跟依次著地,最後才全腳踏實,就像太極圖當中陰陽魚相互消長的情形壹樣,這種虛實分明的拳架特點,在楊式太極拳的整個套路中非常突出

  • 上一篇:有誰知道川西民居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下一篇:夢見拾到三塊手表而且道路泥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