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又見春天。
每次翻看這本書,我仿佛就看到:在您的家中,那間書房,您還保留著錢老那張簡陋的寫字桌,坐在桌旁,壹縷溫暖的陽光照進來,照著您滿頭的白發,照著您幹凈的臉龐。您望著窗外,明亮的眼睛,能穿透那三萬張寫滿愛與淚、歡樂與痛苦的日歷,看見“您們仨”曾經的日子,壹切從未塵封,壹切從來不曾離去。靜下來,您回到自己的寫字桌前,拿起筆,把這壹切化作有情感的文字,見證、上演、書寫出人世間的風雨真情,告訴我們那個叫感情的東西,原本就在身邊;告訴我們不要讓時間哪兒都去,只讓她留在往家裏奔的腳步中、留在平淡日子的相依裏,讓它多停留壹會:在病床前的陪伴、在保溫盒中那怕涼的飯菜、在聊天中對視的雙眼。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時間真的飛快,對楊絳先生來說,三萬多個陰晴圓缺的時光變換,或許物非人非,但楊先生依舊樂觀,仍有著壹顆透明的心;經歷人生那麽多的痛苦,依然那麽堅強,這才是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
我不想僅僅用“感動”這個詞來表達對這本書的讀後感,雖然我曾真的被感動過。因為我覺得,有時感動別人或被感動,其實是件挺容易的事,誰也不是鐵石心腸,誰都有荷爾蒙的沖動,壹篇文章、壹部電影、壹句話、壹個眼神、哪怕是壹條大長腿、壹位莫名其妙的“jiao獸”,都會有人被感動的無法把持,流淚流汗流口水流什麽的。從這個角度看,這樣的“感動”,已經越發廉價、越發情緒化表面化。因此,如果僅僅用受“感動”這個詞來贊美這本書,多少有些“貶低”了這本書。我倒覺得,堅強、豁達、樂觀是睿智老人傳達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這也是生命存在與延續的支撐,這也是睿智老人要告訴我們在感動後要做的壹切。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篇2)《我們仨》運用現代派手法以求意識流動的自由和主觀感受的真實,但情感的表法依然是節制含蓄的。中國古代詩歌抒情的經典手法借景言情,楊絳也運用得自然嫻熟。通過情景交融營造夢境的邈遠迷離,分載過於深重的死別的悲情,把豐富復雜的情感寓於景中,通過意象比喻、象征、暗示,盡顯古典文化的韻味。夢開始,楊絳虛構了客棧、小船和古棧道,對應於現實中的家、醫院和兩地間的路途。“古驛道煙霧迷蒙,楊柳成行,雜樹叢生,野草滋蔓,幾棵蒼松翠柏掩映著誰家的陵墓。”場景的描寫暗示通向死亡的荒涼、迷離、陰森。這是作者內心傷感悲涼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文中楊柳的描寫不斷出現,寫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禿柳:“驛道上又滿滿地落葉,壹棵棵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堤上的楊柳開始黃落,漸漸地落成壹棵棵禿柳。”柳樹是古代詩歌表達離情別緒這壹母題的原型意象,是中國抒情傳統中的分離樹,它所含的韻味是苦澀的。面臨生離死別,楊絳自然使用了這壹傳統的象征意象。與壹般離別不同,楊絳筆下的是寒柳和禿柳,暗示死神日漸逼近,象征的是死別和永別。禿寒二字折射出作者內心極為孤單和憂傷的悲情。親人逝矣,作者也變成柳樹的壹片黃葉,脫落飄零,“撫摸著壹步步走過的驛道,壹路上都是悲情。”景因情而生,情由景而傳。情是悲到極致,景亦寫盡雕零敗落,兩者相融,歲也覺黯然消魂,但情借景調節了強度,景因情有了韻味,兩者中和便有了藝術的含蓄蘊藉,營造了“蕭蕭落葉,漏雨蒼苔”的悲涼意境。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寫夢是我國古代悼亡詩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寫幻境,抒發真情。楊絳用此手法,從心理上看,女兒和丈夫先後病重去世,情感深受刺激,恍如夢中,亦幻亦真。心理學認為,情感到了極至,無論悲喜都會幻以為夢。從創作上看,以夢入書並結構全文,易於情感的自由流動和主觀真實感受的表達。可以達到多層次和自然流動的狀態。同時,以藝術手法敘述描繪,緩解自然情感的強度,可使其升華為“詩的感情”。
古典意味
楊絳的長篇散文《我們仨》含有濃郁的古典意味,壹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表現在我們仨對家的相聚相守以及酷愛讀書勤奮治學,這三者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推動他們走向高遠超凡的境界。二是平和樸素的語言風格,平和即和諧、中和,楊絳最善於把各種對立的因素和諧的統壹起來,達到恰到好處的理想狀態,三是和哀而不傷的抒情筆調,通過情景交融古典手法,分載過於深重的死別的悲情,把豐富復雜的情感寓於景中,通過意象比喻、象征、暗示、盡顯古典文化的韻味。
從全文看,楊絳散文平和的風格更體現為緩急有致、悲喜相濟的結構。解放後,諸多____給知識分子許多壓抑和苦悶,每寫至此,便會轉寫壹段趣事,以緩激憤之情。寫鐘書病重,語速急速迫促,轉寫普通人家的溫情,緩緩道來,語調溫柔平靜。緩疾交錯,悲喜相濟,最終達到“和”。其實現實生活中並無單純的快樂和苦惱,兩者總是雜糅在壹塊,中和壹體。楊絳以平和之心去認識生活和采頡生活的時候,自然切中了生活的自然規律,也切中了“以和為貴”的古典思想。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篇3)這樣壹本三口之家的回憶錄讓我越來越能體會到讀書的意義。
我比現在更年輕,年齡更小的時候,總覺得年老是壹件特別可怕的事。“四十歲以後的人生有什麽意思?都老了,活著還有什麽樂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產生過這種想法,小孩子的無知與不懂事讓我對年老的定義非常狹窄,生活經歷的空白也讓我完全不懂得人生百態的精彩。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那個年齡的大人都不玩耍,做的事也都好沒意思,生活有什麽樂趣?後來,慢慢長大的我,對於小時候這種可笑的想法,也早不在意。
現在,偶爾讀書。讀壹次書,就是與作者對壹次話,讀壹讀他們的所思所想,品壹品他們的處事哲學,再順便窺探壹下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對話,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跨越年齡。通過讀書,我可以做到如此交流,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平凡普通又不善言辭的我卻不那麽容易做到。這是讀書帶給我的益處。
我熱愛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羨慕那些學者大家的高尚氣度,深厚的文學素養,沈澱濃郁的儒雅氣質,每壹個人都獨具魅力。年老之際,內心的從容,精神的富饒,都是讀書可以帶給我的。楊絳先生與鐘書先生的相處與點滴生活,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讀書的魅力。
文筆有限,讀書太少,好多想說的話說不出來,想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善,總之,希望以後的我也會是壹個慈眉善目,富有涵養,有自己豐富精神世界的老太太吧~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篇4)楊絳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壹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離、相思……滿滿的都是愛。
楊絳先生字裏行間裏透出壹種慈母的溫暖,賢妻的知書達理,每當鐘書闖了禍,她總是會說“不要緊,我會修”,然後鐘書就真的不再擔心,而楊絳先生也真的會修好。那種溫柔如水裏又有壹種強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賴。
圓圓4歲就開始看書,翻書的樣子和爸爸壹摸壹樣,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畫面立刻生動地出現在我的眼前,圓圓12歲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遊記等等,說到西遊記我現在正在看,是那種半古文的,壹邊看壹邊看註釋,所以要不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呢,在這樣充滿書香之氣的家裏耳濡目染,常看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啊……
圓圓成為大學教授後,楊絳先生還和丈夫說:咱們的孩子強爹娘勝祖宗,開會發言時我的心都跳的蹦蹦響,阿圓卻不慌,還總是有她獨到的見解,好多會議都是她主持!鐘書書也壹個勁地點頭稱贊說,我們的圓圓是可造之才!從這裏又可以看出楊絳夫妻的謙虛和對孩子肯定和贊賞!
壹家人都樸素簡單純真,有著高貴的靈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在壹起就算不說壹句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和溫暖。三個人在壹起互不打擾,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賴,又互相尊重。
後來阿圓得病先走了,過了壹年丈夫也離開了,就留下楊絳先生壹個人,她說:只留下我壹人,我想念我們仨……看著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聽楊絳先生在講自己的`壹生,從她很小的時候,講她的父母親,她的兄弟姐妹,講她和鐘書,講圓圓和她們仨,安靜平和的語氣講述著娓娓動聽的好故事。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篇5)讀楊絳《我們仨》,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壹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鐘書是我最鐘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壹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壹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我很驚詫於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裏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別扭與不適。以後,凡是有關錢鐘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並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鐘書與西學》、《錢鐘書傳》等。因為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著深深的眷戀,回味著他們壹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裏,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壹起,相守在壹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壹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麽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壹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還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壹同生活的歲月,重溫壹遍,和他們再相聚。”其誠摯真切的情感及其單純樸素與世無爭的書香生活令人感動和艷羨。
錢鐘書之所以成為大家,與他刻苦攻讀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仨》裏,作者有這樣的描寫:錢鐘書“不愛活動”,“我在清華借讀半年間,遊遍了北京名勝。他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清華校慶日,全校遊頤和園。鐘書也遊過頤和園,他也遊過壹次香山,別處都沒去過。”“牛津的假期相當多。鐘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投入讀書。大學圖書館的經典以十八世紀為界,館內所藏經典作品,限於十八世紀和十八世紀以前。十九、二十世紀的經典和通俗書籍,只可到市圖書館借閱。那裏藏書豐富,借閱限兩星期內歸還。我們往往不到兩星期就要跑壹趟市圖書館。我們還有家裏帶出來的中國經典以及詩、詞、詩話等書,也有朋友間借閱或寄贈的書,書店也容許站在書架前任意閱讀,反正不愁無書。”錢老早在清華大學讀書之時,就曾立下“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的誌向而遍覽不已。看看錢老,人家的讀書精神,我們之所以這樣平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篇6)只要壹家人在壹起,什麽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壹家人的心始終聯系在壹起,又有著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麽輕松而美好,仿佛壹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麽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系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麽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溫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說不完的話,總有***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巨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系,卻總是缺少點什麽,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壹直延續,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壹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麽殘酷啊!生活不乏趣味,關鍵是妳有沒有發現和創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壹生都應該是現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