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青雲街很窄,三四米寬,兩邊是壹式板壁的二層樓房,街西的樓房臨河,常常能見到住家端壹只臉盆,水落河面。這樣的人家,以前總與棧房、酒食和雜貨店有關,店面朝東,攬財聚源;後門臨河,貨運如流。青雲街的北頭,在早通向科舉考試的貢院(現杭州高級中學),“青雲街”的得名,盼的就是出人頭地,青雲直上。
從明天順三年(1459)到清“戊戌變法”,整整四百四十個春秋,除去戰亂,每當農歷子、卯、午、酉的秋天,省內秀才,紛紛來省城杭州參加鄉試。鄉試中榜,就是舉人,才能去京城會試。三年壹次的高考,可想這人生“獨木橋”的擁擠。
“待到三年考市來,登雲橋畔店齊開”,先不說“布袋油單紅雨帽,竹籃銅罐紫砂盆”這些開考必須要拎進貢院去的物事。單說那幾天的客棧,真的是人滿為患。背行囊挑書籃的學子,在壹條窄窄的街上躑躅來回,難求壹眠。“板凳只嫌房主吝,客來多半坐床沿”,外鄉秀才舉目無親,摟了書囊在屋檐下等天亮的比比皆是。壹旦受了風寒,又名落孫山,幽憂寡歡,回到家鄉嗚呼的也有。
按照清廷的禮數,當時,只有京城才能建造各地舉人會試時住宿的“會館”。學子們赴省城鄉試,只能居住在“坊”間。據方誌記載,清朝年間,太平軍撤後,青雲街壹帶,自大營門往西,所有店面民宅,壹把火燒得精光。那年應試的學子,“投止無門,炎暠暴雨之中,往往奔走道途,求壹息肩憩足之地而不可得”。
同治十壹年(1872),經過在杭的鄞縣籍官吏範樾的多方努力、籌集,鄞縣最早在省城建起了館舍。當時的官府對此尚未規範,鄞縣鄉紳鉆了“政策”的空子,取名“鄞縣會館”。浙江十壹個府中,有錢的很多,但在杭城為應試生建館舍,鄞縣是第壹個。後來省內各邑紛紛效仿鄞縣在省城建館舍,卻不能稱“會館”,只能叫“試館”了。
鄞縣會館建於貢院東橋下,文龍巷前鑿石巷,坐南朝北房屋壹所,四進,二十余間。其後,所有鄞縣來“赴試者”,願意住會館的,不論貧富貴賤,按先後次序“派定床鋪安頓。如已住滿,後到者另覓寓處,不得強攙(搶先)”。這也是後來省城裏各地試館的規矩,本邑應試者前來投宿,不收分文。所有的貧寒之士,免費提供膳食,無論他們中舉與否,返鄉時都會得到“程議”(車馬費)的贈與。
文龍巷象山會館 壹個鄉村農婦的功績
光緒年初,象山有壹個讀書人陳素濤從省城赴考歸來,和妻子說起在省城的苦楚:公寓租不起,客房又沒有,蕭瑟秋風中只能躺在窄窄的道旁,妻子陳孔氏聽了不免痛心。三年過後,陳素濤又作揖而去,踏上鄉試之路。望眼欲穿的陳孔氏又壹次迎回了男人,這壹回,陳素濤不僅落榜,還在杭城露宿中受了風寒,不久病逝。
年輕喪夫的陳孔氏悲痛欲絕,下決心要在省城為象山考生造壹個館舍。這話現在說來也是難以想象,壹個小腳鄉村農婦,居然在鄞縣與省城間顛簸了幾個來回,終於在文龍巷造起“會館壹所,計屋六十三間”,“館內器皿,壹切具備”。所有經費由陳孔氏獨力承擔,供花費“五千九十六兩”銀子。當時的浙江巡撫嵩駿相當感動,特地給皇帝寫了奏折,光緒帝閱此奏折後朱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象山會館大約是杭城唯壹得到光緒皇帝批文的會館。
象山會館位於後來的文龍巷34號。2008年春天,在此出生長大的樓茗傑先生為我畫了壹張草圖,30多年前文龍巷34號的格局:壹個大墻門,坐南朝北。進門壹個天井,迎面壹排廡房,廡房中間是開闊的通道。過通道,是壹個更大的天井,迎面壹排是早年的議事正堂。正堂兩面有通道,通道的東西兩側各有十間客房,客房內左右兩排床,約10張,供考試者居住。客房的後院,是壹片菜地與壹口池塘。圖中所畫,規模似遠遠小於孔陳氏的六十三間,或許,那菜地以前也是館舍。
象山會館和其他試館壹樣,科舉廢除後,依然充當本縣人來杭時的招待所。樓茗傑聽老人說,上世紀二十年代,殷夫曾在此館住過。殷夫,原名徐孝傑,象山人,著名左聯五烈士之壹,1931年2月7日犧牲,時年21歲。
文龍巷,在現在的三角蕩巷與新華路中部,東西向,拐南。和文星巷壹樣,這些科舉時代的應試者寄予美好願望的地名,如今都已消失,代之的,是壹個“十五家園”的籠統地名。
新華路奉化會館 蔣介石爬墻
奉化會館的出資人孫鏘,是蔣介石的舅父。孫鏘的妹妹是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的原配夫人。
俞平伯的曾祖父,晚清著名國學大師俞樾,曾應孫鏘的要求,寫過碑文《奉化試館記》。《記》稱:“兩浙文風,必首寧波。”那些寧波學子到省城趕考,先過曹娥江,再過錢塘江,這在150年前,都是要人性命的險事。路途艱難,來到省城,卻“無所棲息,旁皇(仿徨)道左(道邊)”,直到孫鏘做了主要出資人,在“仁和縣平安三圖”買地八畝,用三年時間,建起了奉化試館。
“仁和縣平安三圖”,就是現在新華路222號壹帶,早年稱“大營前30號”。周時高老人在回憶錄中說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奉化會館:“進門有大廳,東西兩側各有平房五幢,東房在窯瓶巷8號,有房兩幢;西房坐落在大營前30號,有平房三幢。後進的東北角,還有壹個大竹園,靠墻築有梅樹壹株,範圍也不小”。周時高老人說,1916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浙江都督朱瑞大捕革命黨人。當時,蔣介石在陳其美手下,陳其美被害後,蔣壹度躲進了奉化試館。有壹天,試館突遭搜捕,軍警從前門進來,蔣介石聞訊進了後竹園,爬上了老梅樹,翻墻外逃。
奉化試館後來壹直作為奉化籍人的招待所,1932年,奉化旅杭同鄉會在“奉化試館”成立,改稱“奉化會館”。周時高的父親周正民,曾任會館管事。1946年3月,蔣介石抗戰勝利後第壹次重返杭州。他先到梅花碑的省政府,言談中,突然提出次日要去奉化會館。當時的杭州市衛生局衛生科長立即通知周正民,布置會館的衛生打掃。沒料到,第二天清晨,蔣介石輕車便服來了。當時館內只有工役陳彭其和王渭清兩人,迎候接待。蔣介石壹進門就站立大廳中,向正墻上的孫鏘遺像壹鞠躬,然後在館內四處走看。蔣問兩位工役:“此地管事人是否仍是周正民?”王渭清答:“是的,現在周管事住在薛衙前11號,是否要把他叫來?”蔣說:“好的,把他叫來。”說完,蔣來到竹園的大梅樹下,佇立良久,不發壹言。等周正民趕到奉化會館,蔣介石已經走了。
周時高在回憶錄中還說到奉化會館每年的清明活動:“只要在杭的奉化同鄉,都可以參加。會館在湖濱包了船只,乘船到裏西湖放鶴亭上岸,在林和靖處士墓地,設立祭壇,進行祭祀大典。由會長宣讀祭文,祭畢遊覽壹周,中午在樓外樓會餐,並攝影留念,壹切費用均由會館負擔。”林和靖出生奉化,這也是奉化會館“清明祭拜”活動的由來。
糞桶送走巡撫
開元路八旗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