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棗莊春節習俗

棗莊春節習俗

家鄉風俗,過年時為什麽要貼"過門錢"

門箋,俗稱“過門錢”、“門吊子”或“花紙”,是我國傳統的年節門(窗)楣吉祥裝飾物。在山東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莊等地。“門箋”壹詞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誌》,到了南宋,開始把春幡勝與元旦(既春節)懸掛於門首。從幡勝到門箋,從絲絹到五色紙,走過了千余年的漫長歲月,由“過門錢”改稱“門箋”。

門箋,壹般都用紅棉紙或其他彩紙裁制而成,呈長方形,長約壹尺左右,寬約七寸左右,四周鐫有圖案,鏤空的背飾有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等。上為吉語題額,中為“吉慶有余”、“五谷豐登”之類吉祥語或吉祥圖案,下呈多種多樣變化的穗狀。每逢春節(舊歷新年),粘貼於門楣上,稱作“喜箋”。

過年掛門箋的習俗由來已久。據傳唐時,每逢立春日,鄉間的大姑娘、小媳婦以五彩紙幡戴於發髻間,抑或系在院中的青竹、紅梅枝幹上,祈願春神降福人間。北宋時,此風更為盛行,詩人梅堯臣在《嘉祜已亥歲旦呈永叔》壹詩中,曾有記述:“屠蘇先尚幼,彩勝又宜春”,“彩勝”即鄉間婦女佩戴的彩幡。到了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稱:“立春日,郎官、禦史、寺監長貳臣以上皆賜幡勝。”並已有人將“幡勝”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可見,門箋不僅尋常百姓掛貼,達官貴人也以此慶新春、討吉利了。

“貼春聯、掛門箋,歡歡喜喜過大年……”除夕晚上,伴著遠處零零星星的爆竹聲,哼著咿咿呀呀的童謠,穿戴壹新的孩子們燃放著閃閃爍爍的“滴滴巾子”,蹦蹦跳跳和家中大人壹起貼春聯、掛門箋來了,孩子清亮的眼眸裏憧憬著春天的故事,大人布滿滄桑的臉上洋溢著由衷的喜悅……

農歷正月初壹,稱元旦、元日、大年初壹等,是傳統重要年節。辛亥革命以後,改行公歷,這天被定為春節。但在山東民間大多還叫做過年,為與公歷元旦相區別,又稱作“舊歷年”、“陰歷年”、“過大年”。

古俗春節從零點開始,首先由家長“發紙”, 開門前先放壹掛火鞭,然後才能說話。男子在家長的率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壹頓飯必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驅邪求吉。有的地方煮餃子燒芝麻稭,象征“芝麻開花節節高”, 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吃過有余,意為“有余頭”。不少地方初壹吃素餡餃子,取“素靜壹年”之意。臨清地方初壹早飯吃各種糧色的饃饃、棗糕、粘窩窩,又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做成“全菜”, 名為“吃全年的飯” 。濱州地方吃用粘高粱、黍米、粘玉米等摻棗蒸制的“年糕”(粘糕),取年年高之意。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首先舉行家拜,壹家人中,晚輩先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後是近拜,就是給沒有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壓歲錢”。

鄆城、棗莊等地有“大年五更乞長”的習俗。小孩起床後壹聲不響,外出不回頭,直走到大椿樹下,抱住樹樁,唱謠“椿樹椿樹王,妳長粗來我長長,妳長粗了做材料,我長長了穿衣裳。 ” 鄒城則有搗老鼠洞的特殊風俗。初壹早晨,用搟面杖搗鼠洞,邊搗也念 “ 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壹個不瞎的,也要讓我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不被鼠盜。

  • 上一篇:材料壹: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的發展在很長時間、很大程度上被遮蔽、被誤讀。不假思索地粉飾與不由自主地妖
  • 下一篇:桂魚的寫意畫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