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槍的發展是怎樣的?

槍的發展是怎樣的?

我國發明的火藥以及利用火藥作能源的管形火器,在13世紀以後,經伊斯蘭教國家傳入歐洲。這些歐洲國家從戰爭中認識到管形火器確實威力很大,於是紛紛學習制造火藥和火器,加之他們的工業技術壹般都比較發達,使得以火槍為代表的管形火器得到了迅速發展。

公元1326年以後,歐洲國家已經制造了用火藥發射的管形火器,即通常所說的點火槍。到了15世紀,英國作戰中開始使用壹種帶火繩的槍,叫做“火繩槍”。

這種火繩槍用壹根鐵制的圓筒作槍管,不過比較短。與鐵圓筒末端相連接的是壹個便於手握持的木托。在槍管的右側裝有壹個彎鉤,鉤的壹端開槽,用來插入經過硝酸鉀處理的大麻編織成的緩燃火繩。射擊時,用手轉動彎鉤,使火繩引燃火藥,進而將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它所裝的彈丸是壹些不規則的鐵塊和鉛粒等,而且是從槍口裝入槍膛的。

人們在使用中發現,這種火繩槍操作使用不便,難以控制點火時機。於是,對火繩槍進行了改進,增加了擊發機構,即用扣動扳機的方法點燃的火繩壹端伸向點火藥池,以引燃膛內火藥,將彈丸發射出去。

火繩槍裝上用於擊發的扳機,比改進前提高了壹大步,而且這種擊發機構對後世槍的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這種槍的火繩在氣候潮濕時難於點燃,影響使用。另外,在作戰使用時,每支槍上總得拖著壹根燃著的火繩,既容易暴露目標(特別是在夜間),又操作麻煩,同時還難於進行正確瞄準。因此到後來,它不得不讓位於剪掉火繩辮的燧發槍。

歐洲是在16世紀出現燧發槍的。它是利用燧石(即通常所說的“打火石”)與鐵片摩擦打火的方法來引燃火藥,進而將彈丸發射出去,所以取名為“燧發槍”。這種槍在結構和使用性能上,都比火繩槍有很大的進步。

剪掉火繩槍上的這條“辮子”,看起來挺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卻不那麽容易。人們經過不斷的試驗研究,最後才想到用火石(即燧石)、火鐮打火來代替火繩,這前後經過了差不多有半個多世紀的時間。

用鐵器對火石進行碰擊摩擦,即可產生火星。古代就是用這種方法取火的。燧發槍也得利用這種方法來引燃火藥,以完成發射動作。

在燧發槍的擊錘上,夾著壹塊燧石,用來代替火繩。當擊錘向上張開時,擊發機構為待發狀態;扣動扳機後,擊錘解脫,在彈簧力的作用下,使擊錘帶動燧石向下打擊藥池,從而產生火花,將火藥引燃。

這種點火方法的最大優點是,使用方便,結構靈巧,再也不用拖著壹條點燃著的火繩進行射擊,而是像現在用槍射擊壹樣,隨時扣動扳機即可將子彈發射出去。

另外,在燧發槍出現的同時,相應地產生了新的擊發裝置結構,如擊錘保險彈簧、槍機等。可以說,燧發槍的結構和作用與現代槍更接近了。

這裏還應該說壹下,燧發槍的槍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的槍,包括火繩槍,槍管內表面是光滑的,叫做滑膛槍。這種槍在發射時,由於槍彈和槍管內表面之間有縫隙,不能很好地密封火藥氣體,所以射出的子彈距離近,準確性也較差,有時子彈會在空中翻跟頭。

到15世紀末期,德國人已將滑膛槍改進成有壹條條凹槽的線膛槍。不過,那時的膛線還是直線型的。即使這樣,在發射時用軟鉛制成的彈丸能嵌入膛線,使火藥氣體產生的壓力得到充分利用,結果是彈丸射得遠,打得準。此後,“膛線”這個名詞就產生了。因為膛線的英文譯音為“來復”,所以這種線膛槍也叫做“來復槍”。

後來,壹個名叫德爾文的法國軍官,於1828年制成了壹種新型線膛槍,稱做“德爾文步槍”。這種槍的最大特點是將直線型的膛線改進成旋轉型的,彈丸也由實心的球形彈改為圓錐形的長彈。雖然這種槍還是從槍前面裝填火藥,但其射程和射擊準備性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曾稱贊德爾文步槍是“現代步槍之父”,說明這種新結構步槍在槍械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當然,德爾文步槍還存在著壹些不足之處,以後在使用中不斷得到了改進。例如1848年出現的米涅式步槍,就是在德爾文步槍的基礎上改制成的。它將德爾文步槍上的藥室取消了,並將實心長彈改成中空式的,但仍從槍管前面裝火藥,所以還是屬於前裝槍。

前裝槍的缺點是,槍彈在槍管裏經過的行程長,裝填速度自然要慢,而且裝填時需要將槍管豎直,射手操作動作較大,容易暴露目標。另外,這種槍的擦拭保養也不方便。人們在長期使用中發現,如果將槍彈從槍的後面裝入,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於是,就有人開始研制這種“後裝槍”了。

1835年,普魯士人德雷澤試制成功壹種新型的後裝槍,叫做“後裝針發槍”。這種槍主要采用了壹種作了較大改進的槍彈,即用藥筒制成彈殼,然後將彈丸、發射藥和底火壹起裝在紙制彈殼內,構成了最早的定裝式槍彈。使用時,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入槍膛,然後用手扣動扳機,槍機上的擊針就撞擊彈殼,擊燃底火,將火藥引燃,最後將彈丸推出槍膛,所以也叫做“後裝單發槍”。

這種後裝針發槍,采用擊針刺燃底火的方式,以及定裝式槍彈,都和現代槍很相似,說明了德雷澤槍和槍彈對後世槍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就開始設計制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軍隊使用。此後,許多國家競相制造,因而出現了種類較多的槍。

中國在1867年制成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子彈為鉛彈,藥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後來到19世紀70年代,中國已能仿制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曾先後仿制了五響快利、五響黎意、九響斯賓塞、五響哈乞開斯等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設有儲存子彈的彈倉,通常也稱作“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壹般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例如英式九響斯賓塞槍,其彈倉位於槍的後托,故稱“後托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式彈倉使用較廣,它可容納5發子彈,采用彈夾作裝彈工具,可壹次將子彈全部裝入彈倉。使用彈倉明顯地縮短了裝彈時間,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使射速達到每分鐘10~12發。

從前裝槍到後裝槍,是槍的發展史上又壹大進步,同時也表明槍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這些都為近代槍及其彈藥的問世創造了有利條件。

真正比較完善實用的槍,是德國人毛瑟在1865年制成的,叫做“毛瑟槍”。它首先采用金屬彈殼和直動式槍機,使槍在射擊時可以自動待機和閉鎖彈膛,從而在結構上更趨完善合理,性能也進壹步得到提高。因此,毛瑟槍是槍械發展過程中的壹個典型代表,後來的步槍也壹直沿用著它的結構原理,可見它對後世槍的影響是很大的。

  • 上一篇:如何用酵子制作發面
  • 下一篇:桔梗色是什麽顏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