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
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幹事創業,首先要把面對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了然於心,研究其中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這就是格物致知之舉。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壹種實踐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強調的“科學精神”類似。該成語說明的是:無論做學問還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實踐、認真研究客觀事物,才是尋求真理的唯壹途徑。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踐履中研究真理。學貴力行,行貴體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漸進,方能誠意正心,培育修齊治平品格,造就經世致用人才。
典故由來
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產生《禮記·大學》的時代,參考儒家其他經典,尤其是孔子的認識論思想,綜合加以考察。
據後人的研究,《禮記·大學》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當時即以博物著稱,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這自然與其治學方式有關。
在另壹儒家經典《中庸》中,孔子的孫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張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叫做“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孔子之所以博學,其治學方式不能有異於此。
由此,《中庸》的強調可以看做是對格物致知學說的註解。即通過廣泛學習,細致研究某事某物,並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去實踐體會,就可以獲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強調的是通過對事物的考察、檢驗或窮究,來獲取正確認識,這可以認為是其本來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