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國學熱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
傳統文化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傳統文化並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遇到的壹切問題
1 “國學”作為漢字詞匯,在歷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國都建立的國家官學。18世紀日本出現“國學”學派,以“國學”指日本自己的古學,以與來自中國的學術相區別;這種把“國”作為“本國”意義的用法,在近代日本發展出“國粹”派,主張保存本國文化,反對歐化主義。受此影響,20世紀初,我國學者提出“國學”的概念,總體上是作為“西學”的對照概念來使用的,其中的“國”是指“本國”,“學”是指學術文化。中國人所使用的“國學”當然是指區別於外來文化的、中國本有的學術文化,這是近代國學概念產生的最初意義。在此後的文化論述中,漸漸形成了三種國學的用法:第壹種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輸入以前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所創造的學術體系,所謂學術文化意指學術形態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學術形態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種是用來泛指中國傳統文化,其範圍大於學術文化,壹切傳統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內。第三種則是指近代以來我國學者采用古今結合的方法對傳統學術與傳統文化所作的研究體系,即國學研究。明了國學概念的三種意義,我們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壹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其國學概念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的。
2 在經歷了20世紀大半時間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確立,20世紀90年代中期迎來了第壹波“國學熱”。不過當時的所謂國學熱,無論從規模還是從性質上,都還只是中國文化“壹陽來復”的初始。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方位的國學熱四面興起並持續升溫,其中媒體的參與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來自民間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需求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新世紀國學熱興起和持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現代化進程90年代以來快速和成功的發展,及其所引致的國民文化心理的改變。從歷史上看,後發現代化國家處在現代化工程初期時,多采取啟蒙式的文化動員,批判傳統,引進西方文化;而在現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反映了追求現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體焦慮。當現代化進程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經濟發展取得成功之後,國民的文化自信便會逐漸恢復,文化認同也隨之增強。這在後發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史上是常見的。在90年代中期以來的中國,與傳統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絕了多年之後的人們,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復的同時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促成了對國學資源的全面需求。從這壹點來說,國學熱的出現是中國現代化成功發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