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之海,乃諸陽經氣的匯聚處。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後梳搔前額發際至枕後發際各60次。
本法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治腦血管病變等。
二、搓掌揉臉法
人們到了老年經脈氣血不足,面色少華。每天早晚雙手搓掌至發熱,揉面部各60次,激發面部氣血,使面部充盈紅潤,面肌富有彈性,有防老祛皺、精神煥發之功能。
三、搓揉耳廓法
“耳為腎之竅”,腎開竅於耳,耳為六條陽經經脈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發熱有燒灼感為宜。本法有防治耳聾、耳鳴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膿性中耳炎者禁用)。
四、扣齒彈舌法
齒屬腎,“腎主骨,腎氣虛,齒不健,八八則齒發去”。老年者常扣齒則健齒,齒健則福。每日早晚扣齒各60次,可健齒防牙病和牙齒脫落等。
“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每日早晚彈舌各60次,彈舌是對腦的良性按摩,有健腦護腦之功。
五、頸項部按摩法
頸項部是人體經脈通往頭部和肢體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頸椎病、血管性頭痛、腦血管病的功能。
六、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陽經脈交會之處,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頸椎病的功能。
七、上肢部按摩法
上肢部位為“手三陰手三陽之脈”的要道,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從上內側腋下(極泉穴)至腕部內側(內關穴);從外側腕部(外關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經脈、調和氣血之功能,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八、脅肋部按摩法
脅肋部位為肝膽經脈(期門、章門)所交會,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氣、清肝利膽之效。對治療肝膽疾病和岔氣、肋間神經痛有效。
九、腹部穴位按摩法
腹為任脈經過之處,每日早晚雙手重疊放在臍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順時針方向按揉60次,然後再以同樣手法逆時針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統、生殖泌尿系統的功能。
十、腰部按摩法
“腰者腎之府”,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藏精。每日早晚按摩腰部(腎俞穴、命門穴等),使腰部發熱,則能強腎壯腰,對治療腎虛腰痛、風濕腰痛、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壹、骶尾部按摩法
骶尾部為人體“大樹之根”,按摩骶尾部八骨?穴和長強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療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療效。
十二、下肢部按摩法
下肢部位為“足三陰足三陽”之脈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陰交穴—懸中穴)向上(足三裏—陰陵泉)和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風市、環跳穴),如此反復拍打60次,對活血理氣、舒筋通絡、調理脾胃效果尤佳。
晚睡前溫水泡腳30分鐘(冬季水溫42~45℃),兩足稍晾幹後反復搓推足心(湧泉穴)60次,湧泉穴為腎經之源,對溫腎補腎健腦、改善血液循環有效
1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總論
面部按摩常用的穴位有:
承漿 在頜唇溝的中央,當下唇下陷中。主治口眼歪斜,面腫,齦腫,齒痛,流涎,癲狂。
地倉 在口角旁開4分處。主治口眼歪斜,流涎。
人中 在人中溝上中1/3處。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鼻塞。
迎香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5分,當鼻唇溝中。主治鼻塞,鼻淵,口眼歪斜,面癢,面腫。
四白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顴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癢痛,目翳,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承泣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主治目赤腫痛,夜盲,迎風流淚,口眼歪斜。
睛明 目內眥上方1分處。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內眥癢痛,目眩,近視,色盲。
攢竹 眉毛內端,當眶上切跡處。主治視物不明,流淚,口眼歪斜。
魚腰 在眉毛的中點。主治目赤腫痛,眼瞼下垂,眉棱骨痛。
絲竹空 在眉梢的凹陷中。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齒痛,癲癇。
印堂 在兩眉連線的中點。主治頭痛,眩暈,鼻淵,鼻衄,小兒驚風,產後血虛。
角孫 將耳廓前後對折,在耳尖所到的顳頜部。主治耳部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頸項強直。
耳門 在耳屏上切跡前方,當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凹陷中。主治耳鳴,耳聾,齒痛。
聽宮 在耳屏前下頜關節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主治耳鳴,耳聾。
聽會 在耳屏切跡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孔。主治耳聾,耳鳴,齒痛,口眼歪斜,下頜關節脫臼。
翳風 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下緣的凹陷中。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牙關緊閉,頰腫。
下關 在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主治齒痛,耳鳴,耳聾,口眼歪斜,牙關開合不利。
頰車 在下頜角前上方壹橫指凹陷中,咬緊牙齒時,當咬肌的最高隆起處。主治口眼歪斜,頰腫,齒痛,口噤不語。
大迎 在下頜角前1寸3分,當咬肌附著部前緣。主治口噤,頰腫,齒痛。
陽白 目正視,瞳孔直下,在眉上1寸處。主治頭痛,目痛,目眩,外眥疼痛,夜盲。
太陽 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的凹陷中。主治頭痛,牙痛,目赤腫痛,面癱。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體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於患者體表,使產生的力達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們將這種特定的技巧稱為“手法”。之所以稱為“手”是因為:主要以手著力,故統稱為“手”。之所以稱為“法”是因為:雖然各種手法都來源於日常生活,但又區別於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其區別點就在於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醫療手段,故稱為“法”。古人稱:“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和滲透的目的。所謂“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壹段時間。所謂“有力”是指手法要有壹定的力度,達到壹定的層次。在用力時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選擇適當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時力量可達肌肉、骨骼;小時僅達皮膚和皮下。也就是說力量並不是越大越好。所謂“均勻”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勻。在操作時力量不可時輕時重,速度不可時快時慢,幅度不可時大時小。在改變力量、速度、幅度時要逐漸地、均勻地改變。所謂“柔和”是指手法要輕柔緩和,不使用蠻力、暴力,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所謂“深透”是指每個手法應用完之後,均能使該部位淺層組織和深層組織得到充分放松。所謂“滲透”是指壹些手法產生的效果是從淺層組織滲透到深層組織,如應使按摩法產生的熱逐漸滲透到深層組織,這稱為“透熱”。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關鍵,因此要達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須熟練掌握每個手法的操作、動作要領、作用及作用層次、手法的特點及手法的註意事項。其次應該細心揣摩練習,達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並能得心應手地運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為:①緩解肌肉痙攣;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腫脹;⑤溫通經絡;⑥疏通狹窄;⑦分解粘連;⑧滑利關節;⑨整復錯位。我們又可把①至④概括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為溫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為助動作用;⑨可概括為整復作用。以下成人按摩推拿手法部分按這四種作用,將手法分為放松類手法、溫通類手法、助動類手法、整復類手法***四類,進行論述。
2 小兒按摩推拿手法總論
小兒推拿學形成於明朝,是按摩推拿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小兒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同時又具有抵抗力差,容易發病,傳變較快,易趨康復的病理特點,因此小兒推拿與成人按摩推拿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小兒推拿手法的要求是:輕快,柔和,平穩,著實,適達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小兒推拿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推法,揉法次數較多;摩法時間長;掐法則重快少;
2.小兒推拿的手法常和穴位結合在壹起,如補脾經;
3.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後使用;
4.小兒推拿在操作時常用壹些介質,如姜汁,滑石粉以滑潤皮膚,提高療效;
5.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狀,線狀面狀;
6.小兒推拿的穴位壹般不分男女,但習慣上推拿左手;
1 壹指禪推法
(1)指端壹指禪推法:以拇指指端著力於壹定部位或穴位,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在操作時應註意沈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緊推、慢移。
(2)偏峰壹指禪推法:以拇指的偏峰著力於壹定部位或穴位,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在操作時應註意沈肩、垂肘、指實、緊推、慢移。
(3)羅紋面壹指禪推法:以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壹定部位或穴位,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在操作時應註意沈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緊推、慢移。本法亦可以用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壹定部位,其余四指附著於肢體的另壹側,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4)跪推法:以拇指指間關節的背側著力於治療部位,通過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5)蝶推法:以兩手同時在患者前額部做偏峰壹指禪推法稱為蝶推法。
2 滾法
(1)側滾法:用手背近小指側著力於壹定部位,以小指掌指關節背側為支點,肘關節微屈並放松,靠前臂的旋轉及腕關節的屈伸,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2)立滾法:用小指、無名指、中指背側及其掌指關節著力於壹定部位,以小指掌指關節背側為支點,肘關節伸直,靠前臂的旋轉及腕關節的屈伸,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3 揉法
(1)指揉法:用指端著力於壹定的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
(2)掌揉法:用掌著力於壹定的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
(3)魚際揉法:用大魚際或小魚際著力於壹定的部位或穴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
(4)掌根揉法:用掌根著力於壹定的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亦可雙掌重疊,以掌根著力於壹定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5)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側著力於壹定的部位,用力做環旋揉動或左右揉動。
(6)肘揉法:用尺骨鷹嘴著力於壹定的部位,用力做環旋揉動或左右揉動。
4 纏法
以拇指指端著力於壹定部位或穴位,沈肩、垂肘、掌虛,指端貼住治療部位,靠腕關節和拇指指間關節以每分鐘250~300次的頻率快速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
5 拿法
拇指與其余四指對合呈鉗形,施以夾力,以掌指關節的屈伸運動所產生的力,捏拿治療部位,即捏而提起稱為拿。
6 撥法
(1)拇指撥法:以拇指羅紋面按於施治部位,以上肢帶動拇指,垂直於肌腱、肌腹、條索往返用力推動。本法用於肌腱、肌腹、腱鞘、神經幹等部位。也可以兩手拇指重疊進行操作。
(2)掌指撥法:以壹手拇指指腹置於施治部位,另壹手手掌置於該拇指之上,以掌發力,以拇指著力,垂直於肌腱、肌腹、條索往返推動。本法用於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撥法:以尺骨鷹嘴著力於施治部位,垂直於肌腹往返用力推動。本法用於臀部環跳穴。
7 捋法
(1)拇指捋法:以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著力於壹定的部位,沿著腱鞘、條索、骨縫、脊柱兩側往返推動。本法用於腱鞘、條索、骨縫、脊柱兩側。
(2)掌指捋法:以壹手拇指指腹置於施治部位,另壹手手掌按於該拇指之上,以掌發力,以拇指著力,沿著脊柱兩側、肌腹、骨縫走行方向往返推動。本法用於肌腹、骨縫、脊柱兩側。
8 搓法
(1)掌搓法:以兩手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動,同時上下往返移動。本法主要用於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兩手虎口置於頸肩部快速搓動,本法用於頸肩部。
9 擊法
(1)掌根擊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著力,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體表。本法用於腰背部。
(2)側擊法:五指伸直分開,腕關節伸直,以手的尺側(包括第5指和小魚際)著力,雙手交替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體表。也可兩手相合,同時擊打施治部位。本法用於頸肩、腰背及下肢後側。
(3)指尖擊法:兩手五指屈曲,以指尖著力,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患者頭部。本法用於頭部。
(4)拳擊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彈性地擊打患者的體表。本法用於背部、腰骶、下肢。
(5)桑枝棒擊法:醫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患者的腰背部及下肢的後側。
10 拍法
五指並攏且微屈,以前臂帶動腕關節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後落;腕先擡,指後擡,虛掌拍打體表。
11 彈法
醫生先用拇指指腹按壓住食指的指甲,然後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依次快速地彈出,有彈性地擊打患者的頭部。
12 梳頭櫛發
兩手十指屈曲,從前至後做梳頭動作。
13 摩掌熨目
兩掌相互摩擦,搓熱後將兩手掌心放置在患者兩眼上,使眼部有溫熱舒適感。
溫通類手法
1 摩法
(1)掌摩法:以掌置於腹部,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亦稱摩腹。在摩腹時,常按如下順序進行摩腹:胃脘部=>上腹=>臍=>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面附著在治療部位上,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本法用於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 擦法
(1)掌擦法:用掌著力於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大,產熱低且慢,主要用於腰骶、四肢、肩部。
(2)側擦法:用手的尺側著力於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高且快,主要用於腰骶、肩背及四肢。
(3)魚際擦法:用大魚際著力於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較快,主要用於上肢及頸肩部。
3 推法
(1)掌推法:用掌著力於治療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推動時應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多用於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用指著力於治療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用肘著力於治療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脊柱兩側。
(4)拇指分推法:以兩手拇指的橈側置於前額部位,自前額正中線向兩旁分推。
(5)十指分推法:十指微屈,自胸部正中線沿肋間隙向兩側分推,亦稱開胸順氣。
(6)魚際分推法:以兩手拇指橈側及大魚際著力於腹部,自腹部正中線沿肋弓向兩側分推。
(7)合推法:以兩手拇指或掌從施治部位的兩邊向中間推動稱為合推法。
4 抹法
用雙手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壹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帶動遠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單方向移動。本法用於前額部。
5 掃散法
醫生手指屈曲置於患者頭部兩側,做前後方向的快速滑動。
6 點法
以指端著力,持續按壓人體的穴位,即為點法,也稱點穴。在點穴時也可瞬間用力點按人體的穴位。點穴時可單用拇指點,也可食指或食中指壹起點按穴位。在做點法時還可用點穴槍點按人體的壹定部位,如足底。
7 捏法
(1)三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橫抵於皮膚,食中兩指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捏拿肌膚,兩手邊捏邊交替前進。
(2)二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8 撚法
用拇指羅紋面與食指橈側緣夾住治療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撚。本法用於手指部和耳部。
9 掐法
(1)雙手掐法:以兩手的拇食指相對用力,擠壓人體的壹定部位或穴位。
(2)單手掐法;以單手拇指指端掐按人體的穴位,如掐人中。
10 振法
(1)掌振法:以掌置於壹定部位,做連續、快速、上下顫動。掌振法主要作用於腹部,作用於腰部時也稱為顫腰。
(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於穴位,做連續、快速、上下顫動。本法主要用於百會、膻中、中脘、關元等穴。
11 推橋弓(掃橋弓)
橋弓穴是指翳風至缺盆的連線。推橋弓時應以拇指著力,壓力適中,兩側交替,大約1分鐘。
12 雙鳴天鼓
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將兩掌按於兩耳,兩手置於後枕部。醫生兩掌輕輕用力,按壓患者兩耳,然後用手指輕彈枕後風池穴數次,然後兩掌放松。如此反復操作數次。
13 刮法
以食指中節的橈側在患者體表進行單方向的刮稱刮法,亦可用刮板(可用穿山甲片、牛角制成的刮板,古時也用錢幣)在患者體表做刮法。
助動類手法
-搖法
-背法
-抖法
-屈伸法
1 搖法
(壹)頸部搖法
(1)患者取坐位,頸部放松。醫生站在患者的側後方,壹手扶住患者的後枕部,另壹手托住患者下頜,做緩慢的環旋搖動,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亦可用肘夾住患者的下頜,另壹手托住患者的後枕部,做緩慢的環旋搖動。
(2)醫生站在患者的後方,兩手托住患者的頭部(拇指在後,其余四指在前),醫生用兩前臂的尺側壓住患者的肩部。醫生兩肘與兩手相對用力,邊向上拔伸,邊緩慢地做環旋搖動,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二)腰部搖法
(1)患者坐於床邊。壹助手雙手按壓患者的大腿以固定。醫生站於患者背後,雙手從腋下穿過抱住患者,然後環旋搖動患者的腰部,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2)患者站立,彎腰扶住床邊。醫生站在患者的側後方,壹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壹手扶住患者的腰部,兩手相對用力,環旋搖動患者的腰部,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三)肩部搖法
以右肩為例。
(1)患者取坐位。醫生站於患者左後方,以腹部頂住患者背部,右手托住患者右肘,左手握住患者右手手指或右手的尺側,使肩關節沿前下=>前上=>後上=>後下=>前下的方向搖動,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2)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環旋搖動患者的肩關節。亦可用右手托住患者的右肘,環旋搖動患者的肩關節。
(3)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右肩,右手虎口經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的右前臂下段的橈側,做前下=>前上=>後上=>後下的搖動,亦可做水平方向的搖動。
(4)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置於患者的右肩後,右手從患者的腋下繞過置於患者的右肩前,醫生左右手與右臂協同用力搖動患者的肩關節,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四)前臂搖法
醫生壹手托住患者的肘關節,另壹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後搖動患者的前臂。
(五)腕部搖法
醫生壹手握住患肢前臂下段,另壹手五指與患者的五指交叉握住,環旋搖動腕關節。
(六)髖部搖法
患者取仰臥位,兩下肢伸直。醫生站在患側,壹手扶患側膝部,另壹手扶踝;先使膝關節屈曲,同時使患側髖關節外展、外旋至最大限度,然後使髖、膝關節極度屈曲;再使髖關節極度內收、內旋,最後伸直患側下肢。
(七)膝部搖法
患者取仰臥位。醫生站在患側,壹手扶膝,壹手托踝,環旋搖動膝關節。或者:患者取俯臥位,醫生站在患者的側方,壹手扶患者大腿下段的後側,另壹手扶患者的足跟部,環旋搖動患者的膝關節,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八)踝部搖法
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壹手托患者的足跟部,另壹手握患者的前足部,環旋搖動踝關節,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2 背法
(壹)後伸背法
醫生與患者背靠背地站立,醫生兩肘套住患者兩肘(醫生兩肘在裏),以臀部頂住患者腰部,彎腰、屈膝,將患者反背起,先左右水平方向搖動數次,待患者放松後,醫生迅速伸膝挺臀,同時加大腰部前屈的角度,隨即將患者放下。
(二)側背法
以腰部右側屈受限為例。患者站立,右側上肢置於醫生頭後。醫生站於患者右側,以左髖頂住患者右髖,左手扶住患者腰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醫生右腳向右跨出壹步並帶動患者做右側屈,至最大限度時,醫生以左髖向左頂患者的右髖,用以加大患者腰部右側屈的角度。
3 抖法
(壹)肩部抖法
患者取坐位。醫生站在患側,雙手握住患者的手指並使患者肩關節外展,先牽引,在牽引的情況下,做連續、小幅度、均勻、快速的上下抖動並使肩關節抖動的幅度最大。在抖動過程中,可以瞬間加大抖動幅度3至5次,但只加大抖動的幅度,不加大牽引力。
(二)腰部抖法
患者取俯臥位。壹助手固定患者腋下。醫生雙手托住患者兩個踝關節,兩臂伸直,身體後仰,與助手相對用力,牽引患者的腰部,待患者腰部放松後,醫生身體先向前,然後身體後仰,瞬間用力,上下抖動3~5次,使患者腰部抖動的幅度最大。
(三)髖部抖法
患者取側臥位。醫生雙手握住患者踝關節,先牽引,在牽引的情況下,做上下、快速的抖動。
4 屈伸法
(壹)單純屈伸法:使患者關節沿冠狀軸進行運動的手法,稱屈伸法。屈伸法可用於各關節,使關節加大屈伸運動幅度。
(二)屈轉伸法:先使關節極度屈曲,再突然使該關節極度伸直。本法用於治療關節伸直(背伸、後伸)功能受限。如在治療急性腰部軟組織損傷致腰部後伸功能受限時,可先使患者腰部前屈,患者手扶床邊。醫生壹手扶患者腹部,另壹手扶患者腰部。先使患者腰部極度前屈,在患者放松的情況下,醫生壹手改放在患者胸部,另壹手向前推按患者腰部,兩手協調用力,使患者腰部迅速後伸以恢復腰部後伸功能。
(三)伸轉屈法:先使關節極度伸直,再突然使該關節極度屈曲。本法用於治療關節屈曲功能受限。如治療患者腰部前屈功能受限時,使患者站立,醫生站於患者身後,用身體的右側頂住患者身後,右手置於患者腹部,左手置於患者肩部。當患者放松後,醫生用右手虛掌扣打患者小腹部,右肩撞擊患者背部,同時左手推按患者背部正中。以上3個動作同時進行,使患者腰部迅速前屈,用以治療腰部前屈功能受限。
整復類手法
-按法
-拔伸法
-牽拉法
-扳法
1 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著力於壹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壓。本法多與其他手法結合應用,如與揉法結合應用稱為按揉;與摩法結合應用稱為按摩。
(2)背部按法:以兩掌重疊置於背部正中,先囑患者用力吸氣,再囑患者用力呼氣,醫生雙手也隨之向下按壓,至呼氣末,瞬間用力,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
(3)交叉分壓法:(以棘突向右偏為例)患者取俯臥位。醫生站於患者的右側,右手掌根置於脊柱的右側(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於脊柱的左側(略遠離脊柱),兩手交叉,待患者呼氣末,分別向外下方瞬間用力(左手之力大於右手),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
(4)按動脈法:以拇指或掌按於人體大動脈幹上並持續壹段時間,至肢體遠端有涼感,或麻木感,或蟻走感,或有邪氣下行感時,將拇指或掌輕輕擡起,使熱氣傳至肢體遠端。
2 拔伸法
(壹)頸部拔伸法
①頸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醫生站在患者側後方,腹部頂住患者的背部,用壹手托住患者後枕部,用另壹肘夾住患者下頜,反復用力,緩慢向後上方拔伸患者頸部。
②頸部仰臥位拔伸法: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壹手托患者後枕部,另壹手置於患者下頜處,兩手用力拔伸患者頸部。
③頸部端提法:患者坐於低凳上,兩腿向前伸直,兩手置於大腿上。醫生站於患者側後方,壹手托後枕部,用另壹肘夾住患者的下頜,先緩慢向上拔伸,並維持壹定牽引力,待患者頸部相對放松時,瞬間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頸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臥位。壹助手固定患者肩部。醫生雙手托住患者的兩個踝關節。醫生兩臂伸直,身體後仰,與助手相對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醫生站在患者患側的前方,雙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裏),逐漸向上拔伸患肢。拔伸過程中,也可瞬間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醫生壹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壹手手握空拳,拇指蓋於拳眼,食中兩指夾住患者的指端,然後迅速地拔伸,並能聽到壹聲清脆的響聲。
(五)膝關節拔伸法
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壹手托患者足跟,另壹手握患肢足部。先使患側膝關節屈曲,然後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如此反復進行數次。
3 牽拉法
牽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經根受牽拉的方法。如使頸部極度屈曲牽拉頸肩部肌肉;使膝、髖關節極度屈曲對腰背肌進行牽拉;肩關節上舉、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背伸可牽拉臂叢,分解頸部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粘連;使踝關節極度背伸、膝關節伸直、髖關節屈曲,可牽拉坐骨神經,分解腰部神經根與椎間盤的粘連;患者俯臥,將患者膝關節極度屈曲,以牽拉股神經及股四頭肌。
4 扳法
(1)頸部扳法
①頸椎定位旋轉扳法:以棘突向右偏為例。患者取坐位。醫生站於患者右後方,用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先使患者頭部前屈至要扳動椎骨的棘突開始運動時,再使患者頭向左側屈、面部向右旋轉至最大限度,然後醫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頜,待患者放松後,做壹個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間的旋轉扳動,同時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亦可用肘夾住患者下頜做此扳法。
②頸部側扳法:以頭向右側屈受限為例。醫生站在患者的左側,以右肘壓患者的左肩,右手從患者頭後鉤住患者的頸部,左手置於患者頭側(左耳上方)。先使患者頭右側屈至最大限度,然後瞬間用力,加大側屈(5~10),隨即松手。
③頸部仰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