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先從“拜年”說起。拜年,在桓臺縣民間有春節磕頭拜年的習俗。除夕傍晚上墳,燒紙、放鞭炮、磕頭,給已故先輩拜年。年初壹早晨吃水餃,飯前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飯後到同族及鄉鄰長輩家拜年,相互問候,互祝吉祥,未婚女子不磕頭。有長輩亡故的',要提前在年三十拜年,大年初壹這天不出門,稱為“守服”。初二起,開始走親戚拜年,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之說,也有的地方初二女婿給嶽父、嶽母拜年。近年來,提倡講文明、樹新風,不少地方拜年只是相互走動、問候和祝福,不再磕頭。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壹般在春節前夕帶禮物走訪、慰問離退休老幹部、老職工,給他們拜年。年後上班第壹天,各單位、科室之間互相走動、問候,拜晚年。近年來親朋之間也時興電話、手記短信拜年。
二是“賀十二日”。生小孩,俗稱“坐月子”。鄰居、親戚送雞蛋、紅糖、掛面等為產婦滋補身體,以表賀意。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是祝賀日,稱“十二日”,但壹般男孩在第十日祝賀,女孩在第十壹日祝賀,就是要“搶”壹天或兩天,有祝小孩快快成長之意,而男孩多“搶”壹天則可能是重男輕女陋習的延續。這壹天,親友均攜帶雞蛋、小米、掛面、嬰兒被褥、衣服等禮物前往祝賀,有的還“看娃娃”,送禮金。主家請廚師,辦酒席,大宴賓朋,分送食品,答謝親友,禮儀十分隆重。
三是“賀生日。”桓臺縣有給老人和小孩過生日的習俗。給老人過生日稱“祝壽”,給小孩過生日有兩層意思,壹是盼望小孩快長大,二是紀念母親“苦日”。老人生日這天,晚輩及親朋攜帶禮品前往祝賀,有的老人家裏在堂前懸掛“壽”字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條幅,全家及親朋歡聚壹堂,喝喜酒,吃壽面、壽糕,大家還要輪流給老人敬酒,以示賀意。小孩滿周歲這天(男孩則還要提前壹個月,稱“搶生日”)要慶賀,親朋鄰裏送喜錢、布料等禮物表示祝賀,主人設酒宴招待,並向客人分送禮物。近年來,也時興在電臺、電視臺為過生日者點播歌曲,以示祝福。
四是“上梁;賀新房”。農村蓋房,上梁之日,都要設宴款待工匠親鄰,在梁、檁、門、窗等處貼上大紅對聯,壹般都在中檁上貼“伏羲八卦安天下,文王六爻定乾坤”的對子,兩句中間配有陰陽魚八卦圖,還要燃放鞭炮,表示慶賀,並有扶正祛邪之意。搬入新房,稱為“喬遷”。親朋好友、鄰裏族人攜帶煙酒、壁鏡、壁畫之類禮品或禮金前往祝賀,俗稱“溫鍋”。20世紀90年代起,機關幹部、職工搬遷新居,“溫鍋”之風尤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