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胡床作為閑居或外出攜帶的坐具傳入了中國。《後漢書?五行誌壹》中說:“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胡床沒有靠背也沒有扶手,大部分應用於戶外活動,比如出行、狩獵、遊玩、行軍等。
椅子最初被稱為倚子,最早出現在唐朝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濟瀆廟北海壇祭器碑》中,碑陰中有“繩床十,內四倚子”的記載。實際上,在《詩?風》裏:“椅桐梓漆”。《陸璣?草木疏》:“梓實桐皮曰椅”。《埤雅》:“椅即是梓,梓即是楸。蓋楸之疏理而白色者為梓,梓實桐皮曰椅”。《說文》亦曰:“椅,梓也”。在1955年西安出土的唐朝天寶十五年(756年)墓室壁畫中,有壹人端坐在椅子上的形象。可見,在唐朝中期,中國人“坐”上了椅子。
從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可以看到,很多人坐在椅子上,也有人踞坐在傳統的雕花大床上,坐在椅子上的姿勢也不盡相同,有人雙足垂下,有人盤著腿坐,這證明當時椅子已經流行起來。
椅子流行以後的沖擊首先是中國的坐禮,坐禮的變化,又直接導致諸多社交禮儀的改變。椅子出現後,人們就不需要為席地而坐預留太大的空間,家具的數量也因此增加起來,房屋內部的風格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在椅子出現前,人們的坐姿很低,以至家具普遍矮小;椅子出現後,人們坐姿顯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壹些高足家具就陸續開始流行,桌子也就應運而生,逐漸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吃飯、看書的家具。選自“華夏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