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物學特征
壹種特殊的蘭科植物。無根,不能直接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類等養分;又無葉和葉綠素,不能利用陽光制造有機物質,故不能營自養生活。在整個生育期中,除有性期約70天在地表外,常年以塊莖形式潛居於土中,專從侵入植體內的蜜環菌菌絲取得營養,以滿足自身生長發育所需。
性喜涼爽而濕潤的氣候環境。野生天麻多分布在海拔500~3000m的山區。夏季最高溫度不能超過30℃,3月份地溫壹般在13℃左右。山區雨水多,濕度大,有利天麻生長。對土壤要求含腐殖質豐富,團粒結構好,疏松透氣,保水排水性能好的沙質壤土。粘重的黃泥土、白粘土、鹽堿土均不利天麻生長。天麻喜在微酸性土壤生長,pH值5~6為好。怕旱、怕凍、怕高溫、怕積水。
二、蜜環菌
蜜環菌為兼性寄生菌,能生長在600多種植物上,其中以木本植物中的闊葉林為好,如板栗、錐栗、栓皮櫟、青崗、水冬瓜、野櫻桃、法國梧桐等。壹般在伐倒的樹、竹上或燒過的樹、竹的根部及死樹幹上營腐生生活,又能寄生在活的樹上,造成樹木的根腐。蜜環菌在氧氣充足、溫度在25℃左右時發光強。其發光特性可作為觀測蜜環菌菌種和菌材質量的依據。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以pH值4.5~5.5為最適,pH值低於4.2時,生長受抑制。天麻與蜜環菌的關系,既是***生關系,又是寄生和反寄生的關系。起初,當菌材上的蜜環菌菌絲侵入塊莖後,先吸收天麻營養,後又被天麻塊莖消化吸收,形成天麻對蜜環菌的寄生關系。當天麻衰老或環境條件不良時,蜜環菌又侵入天麻塊莖,吸收其中營養,最後消亡,這時形成蜜環菌對天麻的寄生關系。但實質上是互惠互利和相互對抗的***生關系。
栽培技術
選好地、培養好菌種和菌材是天麻種植的關鍵。選地要註意的是天麻性喜涼爽的特性,以及其對濕度要求比較高,壹般常年要保持50%以上的濕度。菌種和菌材培養是個細致活,您好好看吧。
三、選地
根據天麻性喜涼爽的特性,在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地區,壹般溫度低,濕度大,宜選用無隱蔽的向陽山坡;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地區,壹般溫度較高而幹燥,尤其在夏秋季常出現連續高溫幹旱現象,宜選陰坡或半陰坡林間;在海拔1000~1500m的中山地區,其溫濕度常介於高山區與低山區之間,根據當地氣候情況,宜選半陰半陽的疏林山坡。對土壤要求不是十分嚴格,但以沙礫土和沙質壤土,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生荒地為宜。天麻對土壤濕度要求較大,壹般常年要保持50%以上的濕度,但過於潮濕的積水地,也不利其生長。
四、整地
對於整地要求,只要砍掉地上過密的雜樹、竹林或搬掉大塊石頭,把土石渣雜草清除幹凈,便可直接挖窩或開溝栽種。
五、蜜環菌的培養
1、母種的制作(壹級菌種)
(1)培養基配方?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加水1000ml;馬鈴薯200g、蠶蛹粉50g、瓊脂20g,加水1000ml;雜木屑100g、麥麩50g、葡萄糖20g、瓊脂20g,加水1000ml。以上可任選壹種,經過熬制—分裝試管—高溫滅菌制成斜面培養基。
(2)制作方法?從天麻產區采集野生的幼嫩菌索,或在秋季采集新鮮完整、發育良好、顏色純正而菌蓋尚未展開的蜜環菌子實體,或新鮮的、表面附有蜜環菌菌索的天麻塊莖作材料,然後在無菌的條件下進行組織分離,置22~26℃下培養7天左右,斜面培養基上長滿菌絲,即得母種。
2、原種的制作(二級菌種)
(1)培養基配方?麥麩50%、米糠20%、木屑30%、石膏粉1%、加水適量,調節pH6~7;雜木屑93%、玉米粉5%、過磷酸鈣2%,含水量70%;雜木屑50%、葛根粉50%,含水量65%。
(2)制作方法 上述培養基任選壹種調好,裝入廣口瓶內,經高壓滅菌,冷卻後接種母種,置於25℃下培養,當菌絲長滿全瓶後,即得原種,可作蜜環菌擴大培養用。
六、播種方法:
栽前,將坑內土層挖松(5厘米),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夾了菌種的木材均勻緊密的擺在坑底(木材與木材橫向間隔2厘米,豎向間隔5到8厘米)。未夾菌的那壹面挨地。擺好後把切成小塊的蜜環菌在各木材兩端緊挨著放壹個。然後用手捧壹些沙土把木材中間的空隙均勻填滿(註意不要太厚),再把天麻種子的末端放在菌與木材的交界處(天麻頭端是壹個尖尖的,尾端橫截面偏圓的),盡量和菌接觸到,以便使兩者很快建立營養(***生)關系。最後在上面覆蓋細土12厘米左右,貼沙覆蓋壹層薄膜保暖,在當地氣候達到15度以上拿掉,然後在薄膜上覆蓋壹層2厘米稻草或樹葉。成龜背形,高於地面,已利排水。
七、栽後管理:天麻的管理其實就是壹句話:“淹不死,幹不著,凍不壞,曬不焦”。天麻栽種後不需要施肥,不用松土除草,保持野生狀態。冬季切不可澆水,春季種子成活期間對水分要求較高,應經常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
八、采收加工:壹般在秋季10-11月土壤上凍前采挖。挖出後,天麻前端長出1到2厘米的劍麻即為成品麻,沒有的即為種子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