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正在消逝的中國民間工藝

正在消逝的中國民間工藝

正在消失的民間手工工藝

很多朋友都看過,黃宏,魏宗萬,趙亮等主演的電影《鬼子來了》.裏面有壹段很有趣的情節,就是鬼子的少佐把魏宗萬彈棉花的工具當作了樂器,讓魏宗萬等人進行演奏,魏宗萬等人就唱起了彈棉花的歌:“彈棉花來彈棉花半斤棉彈成8兩8........”

這個電影裏邊的故事情節非常有趣,但是在無意或是在有意中,使關中見到了壹個正在消失的民間手工工藝--彈棉花.

彈棉花這門手工的工藝技術,從中國有歷史記載以來就應該出現了,大約在商末周初時彈棉花的技術就應該應該基本成熟,並且基本沒有什麽變化。彈棉花的工具比較簡單,壹個木錘壹個棉花弓.彈棉花時將弓用壹跟繩子吊在空中弓弦的位置正好在被彈的棉花上,彈棉花的人壹手握住弓背壹手拿木錘敲打弓弦,弓弦在敲擊之下,發出“嘭嘭、啪啪、嘭嘭啪啪...”有節奏的聲音。棉花弓的弓弦在過去壹般都是用牛皮繩子或者牛筋做成的,彈力很好。在彈棉花人的敲打下,弓弦將被彈的舊棉花打的非常蓬松就如同新棉花壹樣.

後來彈棉花的工具逐漸進步,但是牛皮繩子卻很少了。壹般的弓背也都使用了有韌性的木頭做成,弓弦也由牛筋或者有彈力的繩子變成了鋼絲繩,但是鋼絲繩的效果始終達不到牛筋的效果.被彈的棉花大部分都是人們用過幾年的舊的棉花或者是剛摘下不久曬幹的原棉.棉花的裏面比較臟,土也比較多,所以彈棉花是個很臟的活,半天下來彈棉花人帶的口罩嘴和鼻孔的地方都是黑黑的,頭發上眉毛上都掛滿被打散的細細的棉花白白的像個聖誕老人壹樣。壹般大人們都不讓孩子們在近處圍觀,孩子們只是遠遠的看著。

現在做這個手工的人越來越少了,彈棉花的工具也大部分換成了電動的工具。雖然山區裏有些地方還有手工彈棉花的,但是人們要彈的棉花卻越來越少了。這門手藝可能不會因為不需要而消失,而會因為人們沒有需要彈的棉花而慢慢消失。

箍桶:

箍桶是江南壹帶的手工工藝,尤其是在江浙壹帶為多。

箍桶的藝人壹般是專業性的,他們壹年四季大都從事這個行當,所箍的不光是木桶,還有澡盆、馬桶等生活器具。但是最多的還是木桶。箍桶這個行當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時期。那時後的江浙壹帶屬於吳、越的國土,很多貴族在家裏都開始使用木桶,這個行當也就在那個時候開始興盛起來,以至於壹直延續到現代。進入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樓房逐漸取代了平方,擔水吃也已經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事情,箍桶這個古老的行當的路也就越走越窄,很多箍桶世家的手藝也就失傳了。但是在壹些農村還有箍桶藝人的存在,他們還在從事著這個市場越來越小的行當。

箍桶是門精細的手工,要做好壹只桶,需要很多道工序,箍桶匠要精通竹匠、木匠、油漆工的活。箍桶之前首先要選好木材,然後將材料烘幹,烘幹後的木板要造型,造型是個比較復雜的環節。要將桶的大小計算好,根據大小計算出要用多少的木板,再把木板用刨子將木板刨成長長的梯形,桶地做成後用線鋸鋸成原形。然後開始箍豎板,箍好的桶最後是油漆,壹件箍好的桶雖然是生活用具,但是也是壹件工藝高超的藝術品,好桶可以使用很多年。箍桶的工具很有講究,壹般都是箍桶師傅把自己的需要告訴鐵匠師傅,由鐵匠師傅定做,像壹般木匠用的刨子等工具在箍桶匠手裏就會不順手。但是現在連鐵匠師傅也很少了,會做箍桶工具的鐵匠師傅就更少了。

箍桶這個手藝現在還沒有消失,但是它卻正在消失,真實不知道它還能夠保留多久?

漆器:

前壹段時間,曾在中央電視臺二套鑒寶欄目看到壹套保存完好的八件套漢朝時期的漆器,真的使人大開眼界。歷經2000年的歷史,漆器仍然光彩如新,確實不可思議,最後專家給出的市場價格我並沒有細聽,我只是在註意這件堪稱國寶的工藝品。

中國的漆器工藝的成熟期應該是在夏朝時期或者還要早壹些,只是由於漆器做為木制品在保存上面的難度,使得更早的漆器已經基本消失貽盡了,但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遺址的考古中發現了漆制實物。這就足以說明中國漆器工藝的源遠流長。但是做為中國最傳統的手工工藝品,我們現在還能看到漢朝時期的作品,無疑是壹種享受。漆器在中國的古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於漆有耐酸、耐堿、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 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在中國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壹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塗,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隨著漆工藝的發展,逐步出現在各種器物上彩繪、描金、戧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壹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圖案的作法,還有的在漆器上鑲嵌金、銀、銅、螺鈿、玉牙及寶石,以組成華麗的花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唐代的金銀平脫,宋代的壹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寶嵌,清代的脫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青少年宮網摘錄,有刪改)現在發現的古代漆器壹般常見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北方由於氣候原因比較難於保存,但是在已經發現的北方漆器中最遠的年代也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漆器的漆是天然漆,又稱為大漆,大漆系由漆樹中來,關於漆樹的記載在《尚書·禹貢》曰:“兗州厥貢漆絲” 。《山海經·西山經》中說:“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 漆樹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中部地區,越南、朝鮮、日本、緬甸等國均有漆樹,但產量、質量都不如中國。中國的漆樹生長於甘肅南部至山東壹線的南方地區,這些地區濕潤溫度和環境,非常適於漆樹的成長。漆樹是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米。北京房山區天坑國家森林公園裏,就有壹株高約30米的漆樹,樹葉呈橢圓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初夏開黃綠色的花朵,秋季結果成扁球形,外觀平滑呈黃色,生長到八年的漆樹就可以割取漆液了,四十年樹齡的漆樹仍可割漆液。從漆樹上割取的天然漆液,叫生漆,亦稱大漆和國漆,也稱作金漆。而熟漆是指經過日照、攪拌,摻入桐油氧化後的生漆。每年割漆的時間,從四月到八月為宜,三伏天所割的漆質最佳,因為盛夏時水分揮發快,陽光充沛,產出的漆質量最好!每天日出之前是割漆的最好時機,漆農用蚌殼割開漆樹皮,露出木質切成斜形刀口,將蚌殼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令漆液流入木桶中後,以油紙密封保存。此時的漆液呈灰乳色,與空氣接觸後變成栗殼色,幹後呈褐色。“白賽雪、紅似血、黑如鐵”就是說天然漆從液體狀態到氧化幹固後,色澤由淺到深,最後形成堅固的漆膜的過程。說到大漆的顏色,在古代有這樣的說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們形容暗夜能見度差,也常用漆黑壹片來形容夜色黑到了極至。 前面說過大漆的原色栗殼色,為什麽此時又說漆是黑色的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詩中的朱門仍是王府宅邸、官府大門,朱漆大門在那時不是隨便可以漆的,除了皇室顯貴,絕大多數人家選擇了黑漆大門,既避僭越之嫌,又不涉足權貴。 原來栗殼色的大漆成為黑漆,這得從大漆的成份說起:漆樹上割出的漆液成份有:漆酚、樹膠質、氮、水分及微量的揮發酸等,其中近80%的成份是漆酚。而且漆酚的含量越多,大漆的質量就越好。大漆含氮物質中的酵素,能促進漆酚的氧化,大漆略帶酸味的獨特味道,就是這樣發出來的。至於讓大漆變黑,古人有兩種方法:其壹,以墨煙加入大漆中,雖然色黑但有渣滓;其二,用鐵銹水調入漆中,漆酚與氧化鐵顯呈色反應,拌勻後,刷在物件上,黝黑如墨。以此法所得黑漆又稱烏漆、玄漆。用於傳統家具上,揩光稱之為黑玉,退光的叫烏木。用黑透明漆髹飾家具後,不打磨的為揩光,而退光則要反復細磨,在傳統家具的桌、幾、案、榻上以退光工藝為多。具體做法是:將大漆刷上幹透後,以老羊皮蘸芝麻油,再沾上磚灰或磁灰反復推擦打磨,而且,手不可留長指甲,磚灰、磁灰中不能有砂粒,以免在家具上劃出痕跡。如此打磨出的家具,淳樸古厚,須眉可見,如同鏡面;若在黑漆之上描金則莊重而華麗。用大漆油飾家具時與其他人工油漆在幹燥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首先,塗完大漆的家具要進蔭房,蔭房內模擬江南地區梅雨季節的溫度、濕度。只有在溫和濕潤的環境,大漆才容易幹。冬季幹燥蔭房內要生火潑水,夏天炎熱在蔭房裏要掛草簾、灑水,用這些辦法保證大漆幹燥所需的空氣濕度。雖然,大漆屬於天然漆,無毒,可是有些人接觸到大漆會皮膚過敏,甚至聞到大漆的味道也能起疹子,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傅們就會說是被大漆“咬了”,其實,就是大漆過敏癥。 在過去“漆”字又寫作“柒”,柒是指柒天,壹般來說,大漆過敏的癥狀期是七天,七天後,大都自然痊愈,無需特別治療,所以漆的讀音是柒,拆開漆字,可見漆字從木、從人、從水,形象地表明漆樹、人、漆液的關聯。在使用大漆髹飾家具時,勿使其與油、醋、鹽混合,它們會影響大漆的凝固力。有意思的是,大漆壹旦幹固後,異常牢固,有很強的耐酸、耐熱、防腐蝕的能力,而且大漆家具越用越亮,常用常新。』(摘自:我們的揚州)

漆器工藝現在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得到保護,但是現在的漆器工藝已經和傳統的手工漆器工藝有了很大的不同,車間化的生產使得傳統的手工工藝丟失,傳統的漆器手工藝人日漸減少,如何發掘和利用、保護傳統的漆器工藝仍然是壹個艱難的課題。

剪窗花:

窗花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春節裝飾品。在過去人們家中的窗戶大都是窗戶紙糊上的,為了表示春節的喜慶氣氛,很多人家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壹壹壹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窗花是剪紙的壹種,剪紙是壹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壹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網上摘錄,有刪改)

但是剪窗花和普通的剪紙又有所不同,剪窗花不光是剪,還要有刻,光用剪刀剪是剪不出圖案復雜的窗花的。讓我們看壹下窗花的全部制作工藝:

1、選紙:窗花用的紙要求很嚴格,壹般是非常薄的有韌性的純木漿紙。新聞紙、宣紙等皆不可。

2、裁紙:在剪窗花之前,壹般要將紙裁成32開的大小,然後對齊,紙要稍稍噴水變得發潮,但是不可見到水,或者使紙變濕。這樣紙很容易疊在壹起,不會散亂。紙壹般都是要壹起疊20――30層。

3、將窗花的底樣放在紙的上面並且固定,然後開始動剪刀剪出窗花的外部輪廓,窗花的外部輪廓剪好以後再用剪刀將窗花外邊沿的細致部分小心翼翼的剪好。

4、窗花的外部剪好後,就要開始用刻刀刻窗花的內部細致部分,例如虎、雞等動物的形態、皮毛、表情等部分。刻的時候要求20――30層的紙壹次刻透,不能補刀,否則上下的圖形就會變形。所以這個工藝不是誰都能夠完成的,必須經過多次的實踐。

5、窗花剪好後要上色,上色很講究,要根據人物、動物的形態、表情和樹木,莊稼等進行上色。上好色的窗花要晾幹,但是不能曝曬。幹後的窗花要進行最後壹道工序――揭層,就是要把粘在壹起的窗花用刻刀刃小心的揭開,但是並不是完全揭開成單張,只是揭到壹半,在賣窗花的時候就很好揭開了。

賣窗花很特別,是將窗花的樣子用大頭針別在壹塊黑布上,在黑布底的襯托下,窗花的顏色顯得格外漂亮。所以孩子們在大人辦年貨的時候最愛跟著大人看窗花。

木刻版年畫:

木刻版年畫始於明代,清代光緒以前是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

北方以天津西郊的千年古鎮楊柳青最為著名,所以又稱為 楊柳青年畫。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是木版印繪結合的制品,歷經近四百年的歷史,它寄托著人民的希望和向往,給人以歡樂和享受。其作品歷史遺產極其豐富,璀璨輝煌,蔚成大觀,其藝術成就獨樹壹幟,卓爾不群,實為民族文化之瑰寶。 楊柳青年畫從畫面上看,賞心悅目的絢麗色彩,祥和歡樂的環境氣氛,聲容笑貌的人物形態,動聽幽默的題詞,惹人逗趣的故事情節,以及適合人民欣賞習慣的章法結構等,都形成了楊柳青年畫的藝術形式中獨有的特色。它的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的統壹,手法上的裝飾性、象征性,構成了壹種百觀不厭的藝術魅惑力。許多具有高度思想性的藝術作品,至今能引發著人們的情懷。這壹切對我們今日民族藝術發展和歷史現實的考證上,都具有珍貴的參考研究價值。楊柳青年畫的制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壹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連年有余》、《荷亭消夏》等壹些傳統佳作,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為中外藝術家、收藏家視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為楊柳青年畫寫詩,作過形象生動的描述“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楊柳青年畫作為民族民間藝術,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泰國、新加坡等國展出。

南方以蘇州桃花塢最為有名,桃花塢木刻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壹帶生產而得名。門畫、中堂和屏條是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幾種主要形式。年畫內容分布神像、戲文、吉祥喜慶、民間故事、風俗世事等類型。桃花塢木刻年畫起源於明朝初期,盛行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由於接近民間生活,富於裝飾性,又價廉物美,因此桃花塢木刻年畫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壹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流傳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相當影響。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清代乾、嘉時期的年畫,畫面遠近分明,層次清晰,豐富,生動細致地描繪乾嘉盛世"城市風情世相。鴉片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加劇,桃花塢木刻年畫逐漸衰落。這壹時期的作品,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時,畫幅以實用為主,印刷材料從簡,成本低,價格便宜,利於普及。從而形成構圖豐滿、色彩鮮艷、印刷粗獷、裝飾性強的藝術風格。現在蘇州成立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和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研究所。

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錦竹的木刻年畫,並稱為我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

(以上為摘錄有關網上的文件,有刪改)

木刻版年畫雖然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但是它現在只能做為壹種藝術形式存在於博物館中了,已經失去了當初為民間所用的本來意義。況且現在民間木刻版年畫藝人已經很難再找到了。

  • 上一篇:桂林最佳旅遊時間桂林有哪些傳統節日?
  • 下一篇:民兵得起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