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正月初二有什麽傳統習俗?

正月初二有什麽傳統習俗?

正月初二,農歷壹年之中的第二,在傳統的春節習俗裏,幾乎每壹天,都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這壹天也不例外。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正月初二的傳統習俗之壹:初二面?

“初壹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按照這壹習俗,初二要吃面的,圖的是條條順,意喻著壹年順順當當。也有這種說法,正月裏吃面是為了祈求長命百歲,事事順利。隔年面流行於陜西、山西等地,在除夕搟好面條,放在初二或初三吃,意為連年豐收、吉慶有余。

初二面這裏的說法還是挺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面條細長且順滑,大年初二吃面條就象征了壹年都能順當長久,期盼家人能長壽健康,是人們對新壹年美好生活的希望。

2、過去人們在大年初壹包餃子和面時,怕壹家人不夠吃總會多和壹些面,經常會剩余壹些面團,到了初二人們就會將大年初壹剩下的面團搟面條吃,這樣既不會浪費,也包含了吉祥美好的寓意。

3、還有壹種說法是“迎長送短”,意思是迎接客人時要請客人吃面條,象征了親情、友情能像面條壹樣長久,親朋好友之間要常來常往,而送人出門就要吃餃子,表達人們希望這是短暫的分別,能盡快相聚,大年初二大家基本開始走親戚了,家裏要迎接客人,因此在這天要吃面條。

初二面的講究可不少。據說初二的面是要用初壹的餃子面來做的,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說,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泡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壹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壹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正月初二的傳統習俗之二:吃開年飯?

開年飯是指年初二的壹個習俗。大年初二又稱為開年,開年即在新的壹年進行第壹次祭祀儀式,儀式過後,壹家人便會聚在壹起吃開年飯。中國傳統習俗中,年初壹為吃齋的壹天,年初二便是新壹年開始的第壹頓有魚有肉的飯,象征著闔家團圓,祈求新壹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事事順利。

開年飯在每個地方習俗都不壹樣,比如在廣東人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壹般人相信開年與新壹年的運情,有很大關系,因此,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肴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

比如在韶關沙田壹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

?正月初二的傳統習俗之三: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漢族過年習俗。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俗稱“迎婿日”。這壹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壹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通常壹家人也會選擇在這壹天拍張全家福。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壹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壹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回娘家習俗來源於民間古老交通不便利。在古代大部分女兒嫁出去後,很少有機會回家,那麽探訪父母方式,常見的就是回門了,除了新婚後的三天左右,後面便是每年正月初二適合回去,也被成為回門日,之所以選在這天,是因為初壹要留在夫家幫忙招待客人,而且年三十或者臘月底都不大適宜回娘家,所以到了春節第二天,就可以帶上禮物,和丈夫壹同去娘家拜訪了,有時候還要攜帶足夠數量的紅包發給親戚家的小孩。久而久之大年初二回娘家,就成為很有特色的漢族過年傳統習俗。

?正月初二的傳統習俗之四: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習俗(南方為正月初五祭財神),正月初二這壹天,至今還有很多人趕到財神廟去燒香叩頭,有的人還不惜重金等搶“?頭炷香”。據說某市過去多年的“?頭炷香”都被某壹高官搶了,但是後來他進了獄中,“頭炷香”別人才有了搶到的機會。

正月初二祭財神的習俗來歷,已經很難從歷史記錄中得到線索了,目前從資料上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時期就已經流行將財神作為祭祀的習俗,我國古代宋版民俗年畫中,有聚寶財庫年畫。清代俗曲則雲:?“新正初二,大祭財神,點上香燭把酒斟,供上了公雞豬頭活鯉魚,壹家老幼行禮畢,鞭炮壹響驚天地。”祭祀場面非常隆重。由此可見財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正月初二的傳統習俗之五:吃餌塊?

正月初二吃餌塊是鳳羽人的習俗,“大年初壹包元霄,大年初二吃餌塊,雷打不動。”當然了,這餌塊有兩種吃法,壹種是甜味的,壹種是鹹味的。吃甜味是無可奈何,因為這壹年家裏沒有殺年豬,沒有什麽可以用來煮餌塊的好肉食,加上頭天早上就吃的是元霄了,再吃甜的就重了。吃鹹味的才最正宗,年豬殺翻後,在大年初壹下午開始在竈窩裏燉的那壹大土鍋肉食,就是為第二天壹大早的煮餌塊準備的。

"餌塊"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餌,粉餅也"。"餌之言堅若玉珥也"。在制作時先將稻米蒸熟,再舂搗加工,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芡,做出的食品即"餌"。

餌塊還有壹個傳奇故事:清初,在正月初二這壹天,吳三桂率清軍打進昆明,永歷帝逃往滇西騰沖,壹行人被清軍追得疲憊不堪,饑餓難忍。來到壹戶農家,主人用餌塊、火腿、雞蛋、青菜為永歷帝炒了壹盤菜。永歷帝吃後贊不絕口地說:“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從此,"大救駕"便成了炒餌塊的代名詞。後來人們也模仿在正月初二吃餌塊,久而久之就成為吃餌塊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

  • 上一篇:梅花枝幹的畫法
  • 下一篇:如何編制會計報表中的現金流量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