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古人稱“夜”為“宵”,“元”是伊始,初元,第壹個。所以每年正月,即農歷的元月。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歷史非常久遠,要真正去探源究底,估計要追溯到上古的月圓崇拜和歷法推研。而且以“元宵”命名正月十五,其實和“中秋”、“春節”、“立春”等性質是壹樣的,只是記載特殊日子的壹個書面稱謂,本身並沒有其它特殊意義,是長久以來發生在這壹天的事情,為它們強行附著上人文意義。
最早關於元宵節的歷史事件應該是發生在西漢初年的“平呂”事件。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漢惠帝死後呂後呂後專政時期有前少帝,後少帝。前少帝非親生,在位四年,被呂後廢殺;後少帝則在呂後死後,被群臣廢殺,並迎立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最關鍵的是在西周即開始的宵禁,在這天終於開了個口子,讓老板姓擠壓的情感得以釋放。正月十五這天成為男女相約,互相接觸的“合法”的日子。壹旦官方節日接近了民意,這種節日變飛速得到民間認可,流行起來。
像為了紀念介子推定下的官方節日“寒食節”,雖然官推力量非常強大,但是讓人吃冷食、禁娛樂的措施不得民心,甚至官家也偷偷破禁,這些不合民意的節日也因此逐漸失去市場,最終消失。
而正月十五成為特色“元宵節”還不僅僅因為官推和民愛。畢竟官推會跟隨朝代消散,而民愛隨著風氣逐漸開放,宵禁解除,這種特殊日子也就失去了意義。
正月十五得以強大長存到今天,與宗教紀念日更加息息相關。
漢武帝時,“太壹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當時還沒有佛教西來,道教也還是散存於各類多神教,而“太壹神”就是當時最重要的神祗,因此正月十五這個日子就非常重要。據說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因為這個日子的重要性,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鬥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因此沿襲到道教,正月十五成為“上元節”,要舉行天官祭祀,加重了這個日子的文化意義。
同時,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
正因為官推、民愛、道重、佛親,正月十五“元宵節”因此深入民心,成為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之壹,傳承至今天,也必將隨著中華文化的淵源繼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