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看重中藥的地位,很多人專門去拜訪老中醫,開藥方煎藥,為了半壺大家發揮藥材的最大效能,下面是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正確的中藥湯劑煎煮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壹、煎煮前
1、煎藥工具怎麽選?
最好用砂鍋、陶罐、搪瓷鍋,不銹鋼鍋亦可。但忌用鋁鍋、鐵鍋、銅鍋、帶油垢的鍋及其它金屬器皿。因為鋁、鐵、銅性質較活潑,容易與藥物發生反應。如鐵鍋中的鐵與藥物中的鞣酸反應生成鞣酸鐵,鋁鍋和銅鍋煎取的藥液都可以檢出有相應的金屬離子[2]。
2、煎藥用什麽水?
應選擇含礦物質少、金屬離子少的清水。多用自來水、井水、江河水、普通純凈水或無離子水(蒸餾水)。不建議使用礦泉水,因為礦泉水富含鈣、鎂等離子,煎藥煮沸時鈣、鎂易與碳酸根生成水垢析出,這樣既丟失了鈣、鎂微量元素,還可能與中藥裏的其他成分生成沈澱物,影響藥效[3]。
3、煎藥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材約30分鐘左右,可以有助於中藥成分在湯藥中釋放,同時也能增加湯藥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藥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浸出。
二、煎煮中
1、煎藥需要多少水量?
壹般頭煎用水要大些,以水浸過藥材面2-3cm為度,二煎以水面和藥材平齊為度。此外,水量也與煎藥時間及需要的藥液量有關。如風熱感冒藥,需輕煎,煎藥時間短,在煎取中水分消耗不大,放入的水應接近需要的藥液量。如滋補藥,需要文火煎煮較長時間,應適當多放水。註意,應壹次將水量放足,避免中途加水。
2、煎藥應該用什麽樣的火候?
壹般而言,煎藥時在藥液未沸前用武火(大火),沸後改用文火(小火),以防水分很快熬幹,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來而影響藥效。
3、煎藥應需要多長時間?
根據病情和中藥的不同,煎藥時間各不相同。壹般藥物,頭煎沸後再煎30分鐘左右,二煎、三煎沸後再煎15分鐘即可。此外,常見的還有以下不同的煎藥方法:
輕煎:指煎煮時間短,頭煎沸後再煎10-15分鐘,二煎沸後再煎5-10分鐘即可。壹般用於上焦病,皮膚病,如外感風熱導致的咳嗽、皮疹等。
久煎:治煎煮時間長,需頭煎沸後再煎40-45分鐘,二煎沸後再煎20-30分鐘。多用於慢性病的補益藥煎煮。
4、壹付中藥煎幾次合適?
對於壹般的中藥而言,煎取2-3次即可。壹般認為,在首次煎煮過程中煎出有效成分大約為每劑的30%,第2次煎煮出藥液的有效成分為
40%~50%,2次合並可得70%~80%,而第3煎、4煎約占20%[2]。另有研究發現傳統煎法兩煎合並藥液的`有效成分析出平均達三煎合並藥液的80%以上[4]。
5、處方中單包的藥怎麽煎?
單包的中藥根據應用需要有不同的煎法,壹般會將其煎法寫在單包藥物外包紙上。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先煎:壹般在煎其他藥物前先煎30-60分鐘左右再放入其他藥物。如壹些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貝殼類、角甲類等中藥宜先煎30分鐘,如生石膏、龜板、水牛角等,若能適當粉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另外壹些有毒藥如附子、烏頭、商陸等,則需要先煎1小時乃至更長時間。
後下:壹般在藥物煎好前1-5分鐘放下較好,若煎兩次,則在頭煎及二煎各放入壹半。
後下藥壹般為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荊芥等,壹般在煎好前1分鐘入煎即可。此外,久煎容易降低效果的藥物也應後下,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壹般在煎好前5分鐘入煎。
包煎:指用紗布包好後入煎。壹半以下幾類藥物適合包煎:
①花粉類藥物、細小種子果實類中藥、藥物細粉,如蒲黃、葶藶子、黛蛤散等均應包煎。
②含澱粉較多的藥物,如浮小麥、車前子等在煎煮過程中易糊鍋,也需包煎。
③附絨毛藥物,應煎藥時絨毛易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適癥狀,常見藥物如旋覆花、辛夷花等。
烊化:壹些膠類或糖類藥物,如阿膠、龜版膠、鹿角膠、飴糖等,宜加入湯液中烊化服用或加適量開水溶化後,沖入湯液。
另煎:壹些貴重中藥,如人參、西洋參、鹿茸、冬蟲夏草等,為避免浪費,可以單獨煎煮取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沖服:壹些難溶於水的藥物,如牛黃、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極細粉後用湯劑沖服。或者某些鮮藥,如鮮竹瀝汁、鮮生地、鮮蘆根等需按醫囑取汁沖服。
三、煎煮後
煎後的藥液需經過濾,然後將多次煎好的藥液混勻分服。壹般而言,每劑藥物煎出的藥液在300-600毫升,每劑藥每日服用2次至3次,每次服藥量為150-200毫升為宜。如藥液太多,可將混合的藥液再次煎熬,濃縮後再服用,註意,要求輕煎的藥物不能濃縮。特殊情況需根據醫囑定奪,如脾胃虛弱者,每次服用藥液宜少;治急性熱病的,服藥次數宜頻等。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發布的關於正確的中藥湯劑煎煮方法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相關知識,關註小編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