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武術啊武術,為什麽很多地方都沒有?

武術啊武術,為什麽很多地方都沒有?

傳統武術在大學裏已“奄奄壹息”

  中國人民大學(以下簡稱人大)的學生社團組織“武術協會”從去年開始取消了面向學生的傳統武術教學,因為實踐表明,傳統武術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嚴重不足。人大武術協會原本為本校學生開設了傳統武術、散打、跆拳道3個課余學習班,每班正常招生是30人左右,但在前壹年,傳統武術只招到學生10人,散打、跆拳道兩個班的報名都是滿員甚至超編至50人。當時,武術協會為了鼓勵學生學習傳統武術,還特別推出傳統武術班免費學習的優惠措施,但效果並不明顯。

  傳統武術班的學生僅有10人,能堅持學完整個學期的學生最後只剩下六七個人。人大武術協會隨後向全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希望參加武術協會的活動是散打和跆拳道。

  2004~2005學年,人大武術協會取消了傳統武術培訓課程,協會會長、人大環境系四年級學生易鑫對在自己的任期內武術協會放棄武術課的選擇感到痛心,但他也頗為無奈:“作為社團組織,武術協會要有足夠的人氣才能生存。我們很清楚弘揚傳統武術是我們創辦武術協會的初衷,但我們也很現實地看到武術協會最終是要靠散打和跆拳道這兩個項目來維持。但讓我最難過的是,事實上跆拳道並不屬於中國傳統武術,而散打也更多的是包含拳擊、摔跤等西方運動項目的構成元素。”

  人大二年級本科學生小王曾在體育課選修時學過武術,當時他學了壹套二十四式太極拳。“我對武術課太失望了。”小王壹說起選修過武術課還有些悔意,“那就像是壹套廣播操,學了24個動作而已,這難道就是武術嗎?這樣的武術,怎麽可能能有防身功能?怪不得我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在打拳。”

  實用功能,是絕大多數大學生學習技擊類運動項目的首要原因,但更像是壹套體操的傳統武術卻喪失了它原本具有的技擊類運動項目的本質屬性,據易鑫的了解,現在的大學生對武術的認識已經變成這樣壹個概念———“表演性強、實用性弱;虛幻性強(指電影、電視裏看到的武術),現實感弱。”

  於是,在武術與跆拳道、空手道等舶來品之間,大學生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舊兩個體育館內,目前有3個跆拳道班在面向學校或社會招生。在其他壹些高校,學習跆拳道同樣是學生中最流行的技擊類運動項目,多數情況下中國傳統武術只能依靠學校硬性設定的課程才能存在,而且很多學生選修武術都不是出於對武術的興趣,而是為了獲得學分。在有些高校,武術課不得不與散打、摔跤等項目合並,因為加上防身術的名頭後就立刻會被學生另眼相待。這正如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員副院長徐偉軍教授所說:“傳統武術在中國大學裏已經奄奄壹息。為了進奧運會而對武術進行的表演性質改造,使武術越來越像體操、跳水,卻讓武術喪失了技擊類運動的本我屬性,也讓整個武術教學陷入了重演練、輕實用的怪圈。”

  學跆拳道已成年輕人的時尚標誌

  在時尚與實用上,武術在跆拳道、空手道等項目面前相形見絀。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為中國普通人所接觸的跆拳道,現在已經在中國許多地方風靡。其中的追逐者基本都是15歲~35歲的青年人。

  北京東二環東直門到朝陽門沿線,是北京租金最昂貴的區域之壹。全長不到兩公裏,卻在林立的高檔寫字樓之間,聚集了超過4家跆拳道館,盡管這裏跆拳道館的價格要比在高校裏貴壹倍以上,但無論道館的規模大小如何,每家都客源無憂。

  在某個周六下午3時許,20多名高中生在朝陽門的某家跆拳道館上課,這些學生很多都是結伴而來,壹名女學生告訴記者:“在我們同學之間,學不學跆拳道已經成為夠不夠酷的標誌之壹。”

  在這些中學生看來,跆拳道的道服、綬帶儀式、禮儀等都很有特色和新鮮感,而且跆拳道的基本動作簡單易學,長期學習又能體會升級升段的樂趣。而這些,都不是武術可以提供的。

  據道館的教練介紹,中學生裏能夠長期學習跆拳道的比例並不高,大部分人的學時都不會超過半年,顯示出明顯的“嘗鮮”特征,不過,因為初學的學生很多,因此,學生客流始終很大。

  在周壹到周五,跆拳道館的主要客源則是都市白領,其中以女性居多。

  壹位公關公司的袁小姐每周來道館學習兩次,“我是純粹為了健身,相比其他健身方式,我更喜歡這裏明凈的環境,而它的禮儀形式也讓人感到壹種精神內涵。當然在對抗練習中我也可以讓自己發泄、放松。”

  袁小姐稱學習跆拳道還有另壹個想法,那就是“說不定在遇到危險時還能派上用場”。

  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劉衛軍是中國內地最早接觸跆拳道的運動員,他編撰了大量有關跆拳道教學和推廣的書籍,劉衛軍認為,跆拳道在中國的火爆現象並不表明跆拳道就勝於中國武術,關鍵問題出在中國武術自身,“跆拳道等技擊類項目都有過迎合市場需要的改造經歷,例如道服、段位制的創造,而武術還沒有做出可以迎合市場需要的改變。”

  據業內統計,目前北京市的跆拳道館總數在200家以上,空手道、劍道等技擊類運動雖不如跆拳道風靡,但受眾人口也在不斷擴大。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這幾項運動的發展現狀基本雷同。

武術為進奧運變身“舞術”

──失落中的中國傳統武術(下)

中國青年報2005年04月05日

記者 慈鑫

  習武17年的太極拳運動員小葛,因不適應在以柔克剛見長的項目中加進空翻動作,落下壹身傷病,不得不選擇退役。在北京申奧成功之後,為了加快武術進奧運的步伐,武術再次被強化競技體育規則化、標準化的改造,結果卻成了形似神不似的表演。

  本報北京4月4日電

  “我們現在所稱的武術,實質上是肢解中國傳統武術後,將其中某些內容再經過改造,從而形成的壹個體育競技項目。這個被‘創造’出來的武術項目是畸形的,它既不能代表中國傳統武術,又在推廣普及中困難重重。”這是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副院長徐偉軍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感慨,也是目前困擾中國武學界的壹大問題。

  當武術為躋身奧運所做的努力進入到最後時刻時,卻有大批武學專家對武術的現狀提出質疑。

  競賽新規則逼著武術向體操靠攏

  23歲的武術運動員小葛習武已有17年,今年他就將退役,因為渾身的傷病已使他無法再繼續訓練下去。

  2002年正是北京申奧成功的第二年,有關武術申請進入奧運會的各項準備也是在這壹年全面實施,其中壹項重大改革就是對武術運動競賽規則的改變。這壹改變令小葛以及所有武術運動員記憶猶新。新規則實行後,武術套路比賽的動作難度加大,裁判評分標準更接近於體操、跳水等觀賞性運動項目。武術套路運動員不得不為了適應新的規則而改變訓練方式,“我們開始追求空翻、旋轉等難度動作,我越來越感覺自己像個體操運動員。但由於壹些動作對於武術運動員來說難度過大,或是在強加入武術套路後很難演練,結果導致運動員傷病情況大量出現。”小葛說,除了年紀比較小的運動員外,大部分武術選手都對這次武術運動規則的改革感到失望,許多優秀選手都在這次新的武術規則實行後選擇了退役。

  記者在采訪徐偉軍教授時了解到,傳統武術因為沒有規則、沒有護具,始終無法成為現代體育比賽項目,武術要想進入奧運會,勢必要進行改造。但作為技擊類運動的武術卻因為主觀、客觀的***同原因,最終卻在被改造過程中遠離拳擊、柔道、摔跤、跆拳道等現代技擊類項目,反而與體操、跳水等演練性、觀賞性運動項目越走越近。

  最早在戰國時期因為軍事需要而出現雛形、在明末清初形成主要流派的中國傳統武術,因為歷朝歷代統治者“禁武”的統治策略,到近代已基本演變為“以演練和功法練習為主,沒有合法地位,沒有施展場所,流行於民間,註重個人精神修煉、道德修為的技擊類文化、體育實體”。這壹主觀原因使得武術的對抗、對練屬性在公開、正式場合被極大削弱,武術的踢、打、摔、拿等實用技能因為“應用不得聲張”,而只能通過個人演練的形式表現。記者在通過對若幹位武學專家的采訪中了解到,正是由於傳統武術這壹歷史的、主觀的原因,使得傳統武術體現出更多的演練性而非實用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武術喪失實用性,事實上,武學界普遍認為,經過2000多年錘煉的武術在格鬥技能上早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然而,對武術進行的現代化、競技化改造卻在導致武術離本我屬性越來越遠。壹位武學專家這樣告訴記者:“柔道、跆拳道兩個東方技擊類運動項目先後進入奧運會,並在全世界普及,中國人希望武術也可由此在全球發揚光大本無可厚非。但我們太急功近利,沒有負責任地為武術量身定做可以競技化改造的適當方法。”

  武術的改造以肢解母體為代價

  在有關武術的網絡論壇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普通中國人在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麽我看到的武術只是壹套動作表演,那些武藝高超的武術大師是不是只有在小說和電影中才有?”

  “武術首先就是技擊類體育項目,它不是表演,它區別於其他運動項目的本質就是它的實用性。”徐偉軍教授對記者說,“但我們現在的武術因為需要給運動員打分,需要有競賽標準,結果壹再誇大對動作演練的要求,事實上,動作演練只是武術的鍛煉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像是拳擊運動員在打彈簧球練習壹樣,妳能把打彈簧球練習這樣壹個訓練手段等同於拳擊運動嗎?”

  然而,多年來在競賽規則的左右下,武術重演練輕實用的弊病卻在武術界不斷擴大,以演練手段替代武術全部的狹隘偏見也在蔓延,許多武學專家不斷提出,要讓武術回歸技擊運動的本我,在民間推廣普及武術的博大內涵,卻始終阻止不了武術越來越向表演性運動靠攏的趨勢。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之後,為了加快武術進入奧運會的步伐,武術再次被強化競技體育規則化、標準化的改造,像體操和跳水壹樣,武術比賽項目的每個動作都有評分標準,難度越高得分越高,結果出現像小葛這樣的太極拳運動員,在比賽中不得不加上諸如原地旋轉壹周半等難度動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小葛對此哭笑不得:“以柔克剛為精髓的太極拳,卻在打拳時突然來個原地旋轉或者是翻轉什麽的,這些新加入的難度動作不僅於拳理來說毫無用處,而且還使整套太極拳顯得不倫不類。除此之外,對從小練馬步、打拳樁的許多武術運動員來說,做那些更像是體操的動作也非常困難。”

  畸形競技化的武術已被武學界嗤之以鼻,有專家以“武舞”命名這樣的武術。但更讓武學界感到痛心的是,競技化的武術和各種技擊類運動舶來品大有取代傳統武術之勢,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武術正在夾縫中艱難生存。壹些武學專家感嘆:“武術不僅在武術界內變得面目全非,對全體中國人來說,也正在失去它的傳統影響。”

  武學專家認為:“柔道和跆拳道的競技化改造,是完整的拷貝母體屬性,即競技體育的柔道、跆拳道與母體的柔道、跆拳道本質相同,但武術的競技化改造,卻是對武術母體的肢解,是摘取了傳統武術的演練表現方式,而放棄了傳統武術作為技擊類運動的本質屬性。”壹位武學專家痛心疾首地對記者說,“我們現在是以100%的精力去為不到武術10%的那部分服務,而忘記了大於90%的武術母體。”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看得到、接觸得到的武術只是真正武術的肢解部分時,當跆拳道、空手道等舶來品在中國大地上流行時,歷史積澱深厚、分屬種類繁多、踢打摔拿兼備、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武術卻不可避免地在民間,尤其是青年人中衰落。

  事實上,自進入近代以來,有關武術項目的競技體育化改造和論證就壹直在進行中,但多年的實踐已讓武學界的壹些專家產生疑問:“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武術到底適不適合像柔道、跆拳道那樣被競技化?如果不能競技化,或者即便是可以競技化,我們又該怎樣保存和推廣傳統武術這項流傳數千年的中國文化遺產?”

  • 上一篇:桂林的風味食品怎麽寫作文
  • 下一篇:水泥磚(實心磚)的好處跟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