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毛筆怎麽拿:史上最全執筆法!

毛筆怎麽拿:史上最全執筆法!

關於執筆,啟功曾經說過,怎麽舒服怎麽來。

歷代書法名家是如何執行的呢?

大多和啟功觀點相似,因人而異,執筆無定法!

寫毛筆字以手指執筆管的方法。

執筆,是進行寫字活動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幾點:如雙苞(即*雙鉤)、單苞(即*單鉤)、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傳自鐘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筆法”(即擫、押、鉤、格、抵)。經歷代書法家長期書寫的實踐,鹹認為是符合生理機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確方法。

“執筆無定法”,清代周星蓮說此語出自歐陽修,康有為說出自蘇軾。蘇軾《論書》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首出誰人之口,並非其要,要緊的是這句話道出了執筆的真諦。

前人所傳的執筆法壹般采用唐陸希聲所傳的五字法。

"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緊貼筆管;"押"是食指與大拇指相對夾持筆管;"鉤"是中指鉤住筆管;"格"是無名指甲肉相連處擋著筆管;"抵"是小指緊貼無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執住筆管,其力才得平衡。

此外,要求指實掌虛,掌豎腕平,腕和肘懸起。這樣執筆寫字,筆鋒中正,運轉容易,字跡圓滿得勢。

執筆本不復雜深奧,與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裏,執筆是為了有利於寫字。壹桌人圍在壹起吃飯,“執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我們認為執筆的確“無定法”。

民國書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譽的錢振锽(1875 -1944) 《名山書論》中所言“大抵古人執筆只求其便,今人執筆只求其難,吾不能不傷今人之愚矣”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時,不能不佩服其見識之高遠。

今天,我們就看看古代書法大俠們是如何握筆的,讓我們穿越千年看看當時的”書法教育視頻“。

東漢的執筆

東漢時期執筆圖像中大部分為握管之法式,握管法為方公開式的執筆方法,也必有二指單鉤法的存在,二指或三指單鉤的執筆法可視之為文人與民間壹般性的執筆法。

東漢 《倉頡》﹙部分﹚畫像石 山東臨沂博物館

圖中倉頡以左手執筆,大指斜翹貼筆桿,四指握筆,為握管式的執筆法。筆桿前粗後細尾尖。

晚唐 《說法圖》﹙部分﹚ 敦煌壁畫

大英博物館藏

圖中菩薩及弟子部分用握管式法執筆,或可看作漢代流行的握管法之遺風。

“五指執筆法’為今人所多用,用右手五個手指全派上用場,用“按、壓、鉤、頂、抵”的方法把筆執穩,使手指各司其職。

具體的握筆方法是:大拇指的第壹書內側按住筆桿*身的壹方,大拇指處於略水平的橫向狀態。食指的第壹節或與第二節的關節處由外往裏壓住筆桿。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壹節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裏壓的力。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壹點勁。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見圖2)。

同樣是五指執筆法,又因手格的張開和並攏、筆執在指尖處還是手指第二關節處而形成多種形式,古人稱之為“鳳眼”、“虎口”、“鵝頭”等五指執筆的不同態勢。

晉朝的執筆

東晉時代普遍流行的執筆方法應為二指單鉤之法。所以,書聖王羲之的執筆方法也極有可能為二指單勾法。

西晉 《對書俑》 雕塑 永寧二年(302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塑像的執筆方法為握管式執筆法,可以看作為漢代主流性執筆法的延續。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 (局部)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此圖中執筆,大指與食指執筆明顯,但中指拈不拈筆桿便難以確定。如從同壹作者所作《斫琴圖》中的執筆方法來推斷,中指應不拈筆桿,可判為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東晉 顧愷之 《斫琴圖》(晏元濟臨本)局部之二

顧愷之《斫琴圖》的執筆,清楚顯示為二指單鉤的執筆方法。其所執之筆有竹筆的可能。但毛筆與竹筆的執筆方法,相同的可能性很大。

? 現代人壹般如下:

枕腕 枕腕是執筆的手腕枕*在桌面上或枕*在左手背上書寫的方法。也有采用壹種叫“臂擱”的竹片來擱手的,壹般用於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將紙洇潮。用枕腕法書寫毛筆字,因手腕*在桌上手很平穩,適宜於寫小楷或壹寸見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擱死了難於移動。如果再寫大壹些的字,就要用懸碗來書寫。

? 懸腕 懸腕是執筆的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Zhou,上臂與前臂相連的、突出且可活動的部位)臂仍*在桌上的書寫方法。這種方法,手腕活動範圍比枕腕法大壹些,臂和肘關節還是*在桌上,仍然比較平穩,可寫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寫對聯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懸肘法來書寫。

? 懸肘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因手臂不*在桌上,沒有壹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蒂,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南北朝的執筆

該時期人物畫中有限的執筆圖像顯示,南北朝的執筆統壹為單鉤式的執筆方式。再從前朝晉與後代唐出現的執筆方法推理,其時必定也同時存在二指單鉤式的執筆方式。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該時期有限的執筆圖像,大部分表現的角度是容易混淆二指、三指與四指執筆之分辨的,不但需作深入的探討,更期待有新的圖像資料被發現作佐證。

北齊楊子華 《校書圖》(局部之二)?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圖中執筆者大拇指與食指執筆應無疑,中指是否參與難以確定,二指與三指執筆皆有可能。

現代人練毛筆字,在起步階段時,因對毛筆的性能壹點也不熟悉,可先用懸腕法寫二三寸見方的楷書,經過壹段時間的練習,對筆法稍有把握以後,手也慢慢聽使喚了,可采用懸肘法來練習。

當然,突然將手臂全部懸空,壹上來有壹定的困難,手會酸麻、疼痛,只要堅持便會解決。快則壹個星期,慢則壹個月。如果開始階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寫的字還沒有原來枕腕時寫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壹輩子手臂都懸不起來。

清代有個書法家,他就因沒能過懸肘關,寫毛筆字時手腕總是枕江在桌面上,寫大字沒法進行,於是在屋梁上懸掛壹根繩子,結成繩圈,將執筆的手套在圈裏書寫。可見不能懸肘是件很麻煩事。

唐代的執筆

該時期執筆方法與晉代與南北朝時期大體相同,執筆方法主要為單鉤之法,而以二指單鉤為主,三指單鉤為輔。

另外還存有握管法、攝頂法等執筆方式。須加說明的是,這些圖像幾乎都是書法(文字書寫) 類的,尚未發現繪畫類的執筆圖像。

唐 《送子天王圖》 (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作或定為宋人摹本,並列為宋畫。但作為執筆的圖像,應作唐代之現象計。

此為書法類的執筆圖像。圖中文官大拇指與食指執筆,中指、無名指與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單苞)式執筆法。

唐 韓滉 《文苑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或定為五代周文矩所作。圖中執筆者作思考欲書之狀,大拇指與食指執筆可以確定,然中指抵不抵筆桿難以確認,故二指單鉤與三指單鉤皆有可能。

日本 《弘法大師所傳執筆法》

1996年采錄於日本《墨》雜誌

五代的執筆

五代時期繼承了唐代執筆的傳統,執筆方法似以二指單鉤法為主,輔以三指單鉤。

南唐李煜在《書述》中有論述書法執筆的文字,並首次提出執筆的“七字法”壓、鉤、揭、抵、拒、導、送,且與“撥鐙”聯系在壹起。

筆者認為可以將此觀點看作為五指執筆的理論基礎,但這並不意味就是現代所提倡的五指執筆的理論。

五代後蜀 邱文播 《文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存有四個執筆圖像,都為單鉤式的執筆,但是否都是三指單鉤,則較難以確定。

宋代的執筆

宋代可說是執筆方式的壹大轉折點。

從宋代數量可觀的執筆圖像﹙圖13.1–13.20﹚可知,宋代在繼承唐、五代主流性執筆法壹壹單鉤法﹙二指、三指﹚的同時,雙鉤式的執筆方法逐漸顯現,終至呈現出二指、三指單鉤與三指雙鉤式執筆法並行的局面。

宋代執筆理論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蘇軾(東坡)的名言“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黃庭堅本人怎麽執筆,他在《論書》中說“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

宋佚名 靈芝大師像(部分)?

日本泉湧寺藏

此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宋 佚名 十八學士圖(部分)

圖中執筆者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彎曲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三指雙鉤式執筆法。

宋 陸信忠 十王圖之壹 (局部)

此圖執筆者食指單鉤,中指與名指、小指壹起彎曲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之法。

元代的執筆

如同元代居於宋與明之間的歷史地位壹樣,元代執筆也屬於前朝二指單鉤偏勝於三指雙鉤與後代三指雙鉤偏勝二指單鉤法的過渡時期,出現了二指單鉤與三指雙鉤兩種執筆方法交替並行的新局面。

元 佚名(舊稱陸忠信)《地藏十王圖》之壹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圖執筆者采用食指與中指雙鉤式的執筆方法,小指明顯不拈筆桿,名指作彎曲狀,彎曲便不拈筆桿,所以判其為三指雙鉤法。

元 張渥 《臨李公麟九歌圖卷》(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的執筆方法應為大拇指與食指同執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明代的執筆

明 項聖謨 《自畫像》(部分)

?新罕布夏州翁萬戈藏

項聖謨為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與書法家,自畫像中的執筆方式,大拇指與食指***執,中指、無名指與小指閑置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明 佚名 《蓍英盛會圖》(部分)

遼寧博物館藏

此圖左邊作書者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閑置不粘筆桿,為典型的三指雙鉤式執筆法。右邊作者執筆應與之相同,同為三指雙鉤式執筆法,只是角度不壹樣,難以判斷無名指與小指拈不拈筆桿?根據明代執筆的總體情況分析可知,無名指與小指應該不拈筆桿。

清代的執筆

淸代的執筆或發掘與繼承傳統的執筆方法,如二指單鉤、三指單鉤、三指雙鉤;或提倡四指與五指***執的方法;或自創壹法,如何紹基晚年改用回腕式執筆法。

所以,從清代美術作品中存在的執筆圖像可知,該時代多種執筆方法並存,是為執筆史上最為自由多樣的壹個時期。

清 無款 《乾隆帝寫字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不但是有作為的皇上,同時特別愛好書法,天下名景名跡留有他很多的題詞與手跡。所以,作為皇上與書家,他的執筆是很有代表性的。從這幅作品可知,乾隆的執筆應該屬於三指單鉤之法。

清 丁觀鵬 《中秋圖》(部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著名宮廷畫家丁觀鵬所畫王獻之書寫《中秋帖》之形像,其執筆為二指單鉤之法。此執筆方法為二指單鉤法。

日 回腕執筆法

日本書法家模仿何紹基回腕式執筆法。

民國的執筆

從民國有關的執筆圖像分析,民國時期的執筆已經有別於清代多種執筆方法並行的現象,而以三指雙鉤與平腕式五指執筆為主流性的執筆方式,而采用單鉤式執筆法的越來越少。

同時,已經有人采用掌豎式的五指執筆法了。單鉤式執筆法屬於消亡性的執筆法,掌豎式的五指執筆法則屬於新興發展的執筆法。但這兩種執筆方式與三指雙鉤與平腕式五指執筆相比,還是屬於少數的現象。

鄭孝胥執筆

曾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的書法名家鄭孝胥(1860-1938)執筆姿勢大指與食指中指執筆眀顯,但無名指與小指是否拒筆難判,拒則為四指雙鉤法,不拒則為三指雙鉤法。

羅振玉執筆

著名的考古學家、金石學家羅振玉(1866-1940年)執筆腕臂不離桌面,應為掌豎式五指執筆法。

現當代的執筆

經過晚清與民國書畫執筆方式多元的時期後,便進入到1949年之後新的時代了。

在這個時代中,執筆可以說有了壹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五指執筆法得到了空前的認可與推廣,創紀錄地首度成為主流性的執筆方法。

以至於現代壹般的公民們只知道自古至今唯有五指執筆法才是最正統、最優秀的、也是流傳有緒的執筆法。

現代典型的五指執筆法

這是2010年10月《時尚芭莎》周年珍藏雙刊的封面,圖中人物的執筆姿勢為現代普遍流行的五指執筆法。

鳳翔泥塑彩繪執筆

《非常搜索》2012.6.12《泥巴揑出來的祝願–陜西鳳翔泥塑自助遊攻略》附照。兩位老藝人的執筆皆為單鉤式執筆法。是傳統吭呢,還是方便?

舒同執筆

舒同先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其書法被譽為“舒同體”。從舒同這張照片可知,舒同作書時采用的是三指雙鉤之法。

啟功執筆

啟功先生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西泠印社社長。這些在業界顯赫的地位,可見其在執筆研究上的重要性。

啟老在執筆上很像沈尹黙,嘴上雖提倡五指執筆法,自己寫字時往往采用二指雙鉤之法。從《啟功先生的執筆》選取的這兩個圖像中,可看清楚其無名指與小指在執筆中並未粘貼筆桿,起“導、送”的作用。

林散之執筆

林散之是壹代書法大家,被譽為當代“草聖”。其晚年執筆即采用與現代硬筆執法壹般的、傳統的三指單鉤法。

筆會執筆

這是在“孔夫子舊書網”營銷的壹張老照片(邵焱攝),據稱曾發表於1986年11月的《人民政協報》。

照片記錄了上個世紀80年代老畫家們筆會合作的場面,其中出現的7個執筆動作,細加觀察,約有二人為單勾法(三指),有二人為雙鉤法(三指),其余三人是雙鉤法或五指執筆(四指雙鉤)難以確定。雖然畫家作畫要比書家寫字的執筆隨意壹些,但也能說明其時執筆方法並不統壹。

現當代的執筆所以要壹分為二,目的是將大陸漢文化區域作為壹個單元,因為這是五指執筆法普遍流行的地域;另外壹個即是與此相對的,為非五指執筆法流行的區域,即港臺與某些少數民族地區。

港臺地區沒有普遍流行五指執筆法,這從壹個側面證明了五指執筆法大面積推廣流行歷史之短暫。

在網絡上搜查到港臺書畫名家們帶有執筆作書作畫的照片,發現其執筆情況可說是晚清與民國的翻版,二指、三指、四指、五指都有,是壹個多元的狀態。

李奇茂執筆

李奇茂為臺灣馳名國際知名水墨畫大家(1925年出生),現為中國孔學會、中華倫理教育學會理事長、美國聖荷西大學設立「李奇茂教授藝術基金會」、美國舊金山市訂每年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成為中華民國獲榮譽之第壹人。其執筆為三指單鉤式執筆法。

梁潔華執筆

香港著名人物畫家梁潔華執筆為三指單鉤式執筆法。

沈尹默的執筆

沈尹默在所著《書法論叢》中強調:“五字執筆法是唯壹適合於手臂生理的運用工具壹壹毛筆制作的性能發揮的。”

他在《執筆五字法》中寫道:書家對於執筆法,向來有種種不同的主張,我只承認其中壹種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傳下來,經唐朝陸希聲所闡明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

中華書局出版《書法有法》的封面

壹個特別推崇五指執筆法的書法大家的書法論著,卻采用了壹幅作者三指傾斜執筆書寫的照片。

  • 上一篇:歐洲文化的特點與美國文化有什麽不同
  • 下一篇:永靖漢族人自稱為“南京大柳樹巷”人,有歷史記載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