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疏通溝渠,乃王政要務。除十三門內大小渠陸續疏通外,惟洪武岡口(以)東,從口口關首下北東城兵馬司門首下北標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等處過西下各溝,向來不得下流之處,所以雖經疏浚,水仍不。”
從這段碑文說明:柳樹灣的地名在明代確實存在,而且就在明宮城附近。於是,專家們又查對了《明宮城圖第十》,上面標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將碑文與宮城圖壹對照,說明柳樹灣的位置原在東城兵馬司與太醫院之間,正與現在的石門坎相去不遠(築城後由城墻隔開)。至此明白,“高石坎”應為今“石門坎",柳樹灣即在今天的城東南角。
金陵旅遊網還有壹篇文章提到:在南京舉辦的壹次學術座談會上,南京史學界的人說:明故宮遺址內有壹塊明萬歷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樹灣地名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明代確有“柳樹灣”這個地名。從南京的水道資料及《明應天府城內坊廂圖》對照,柳樹灣應該在“標營”、“太醫院”、“大中橋”的區域內,具體位置在當年太醫院的上遊,東城兵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藍旗街、禦道街壹帶。雲南祖輩們流傳下來的“高石坎”實際上是壹種口傳之誤,現在該處稱作“石門坎”。
在關於雲南現今居住著的漢族從何移居而來,有很多文章都這樣提到: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命令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大將從南京率大軍30萬出征雲南。平定雲南後,朱元璋很賞識沐英,又念其功勞無比,便派沐英留在雲南鎮守疆土。為了鞏固疆域,促進雲南的發展,洪武十五年前後,沐英親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廣招工匠,隨著自己遠赴雲南屯田墾荒,興修水利。在沐英所帶的明朝軍隊及帶來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帶著家屬隨往,有些官兵則與雲南的當地人通婚,從此開荒墾地,生兒育女,世居雲南。
其次,又因柳樹灣緊靠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屬於皇城禁地。因此,在這壹片駐紮的軍隊以及居住著的居民,成為朱元璋的心頭之患。還有壹些讓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員、商賈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強行加上罪名的人,統統都被發配充軍到了雲南這塊不毛這地。就這樣,居住在柳樹灣壹帶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對象了。
其實,何止是彌勒人,走遍雲南38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只要詢問雲南的漢族人來自哪裏,大多數人都會根異口同聲地說,來自“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高石坎”。對於雲南的漢族人是來自“南京柳樹灣高石坎”的傳說,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壹個具體的說法和定義,但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從祖籍關系講,現今居住在雲南省內的漢族人,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古代吳越地區,即今天的江浙壹帶。因為從雲南漢族人與南京人風俗習慣上的很多相同之處,就可以證明這壹點,就連彌勒縣的漢族竈臺灼力樣和裝飾花紋,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區農民的鍋竈相似。
南京柳樹灣高石坎,是雲南人說不完的話題,是雲南人心裏的牽掛,是雲南人尋根的情結。
如今,柳樹灣高石坎(即今石門坎)已經是處於南京城繁華的鬧市區了,聽說,每壹年都有不少雲南人去南京尋根呢。而很多雲南人從小就對“南京”這兩個字很耳熟,見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壹種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