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民國初西安傳統民居的特點

民國初西安傳統民居的特點

西安古民居的價值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西安,古名長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壹,素有“西羅馬東長安”之說。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壹,又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多民族***同生活的地區,由此衍生的文化藝術往往兼具多元文化特色。

據了解,西安市古民居只有極少量的是明代民居建築,主要是以清朝(1616-1911)及民國時期(1912-1949)建築為主。西安古民居壹般稱作西安四合院,但與首都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單體的四合院,沒有前後院之分。而西安的四合院壹般都有兩到三進,呈長方形,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現在存留下來的古民居,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飾,比較華麗,藝術價值很高。

從西安市中心鐘樓向西100多米、穿過鼓樓門洞,就進入了西安回民歷史街區。這裏總面積約54公頃,以漢族和回族為主的多個民族在此居住生活,總人口約6萬。其中,位於該街區的化覺巷壹帶,***有大小形態各異、年代不壹的10座清真寺,是中國西北地區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區之壹,約2萬名回民“依寺而居”,維持著原有的宗教傳統和生活習慣。

化覺巷125號,是壹座建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小四合院,融合著中華傳統建築文化理念和穆斯林建築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這座古民居現在的主人,是70歲的回族居民安守信。至今,在面積為256平方米的古宅,安家前後***有8代人在此生活。

1985年,挪威大學教授哈羅德(Harold)來西安旅遊時,參觀了回民歷史街區,他很快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後來,經他多方努力和牽線,中國政府和挪威政府於1997年簽署了壹份協議,後者決定在中國實施十幾個援建項目,其中包括西安回民歷史街區保護工程。於是,化覺巷125號,成為了中挪合作保護的第壹個中國傳統民居,挪方為此投入資金480多萬元。

2003年,化覺巷125號院落保護工程,從15個國家的46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200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日益稀缺的傳統民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西安傳統民居都像化覺巷125號那樣幸運。據西安市文物局提供的有關資料顯示,西安傳統民居大部分是明清以來的土木建築,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的增加,西安傳統民居的數量在日益減少,保存下來的已屈指可數。

據最新調查資料顯示,目前西安現存的傳統民居數僅為上世紀80年代的30%;西安市文物園林局等部門1993年聯手選出的30處“需保護的傳統民居宅院和歷史紀念性建築”,如今已“損失”過半。

據吳春透露,西安市文物局早期擬訂的需要保護的古民居數量是102處,2006年降到了80多處。“據我剛剛得到的消息,這個數量如今只有80處了。”吳春告訴《北京周報》。

西安古民居大多集中在北院門、東木頭市和柏樹林地區,其他的呈星星點點散落在城區的街巷內。因為居住面積日益狹小,加之水、電、暖、氣、廁等生活設施落後,壹些古民居的主人便想要拆除傳統住宅,新建多層住宅,以擴大使用面積,改善和滿足自身居住條件。

西安市文物園林局副局長向德分析認為,西安古民居保護相對滯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舊城改造不規範、房屋所有權不清以及古民居保護缺乏法律依據。例如,有的傳統民居院落保存較好,主要建築均在,但由於它是幾代人***住,人口壹多,改建、添建情況嚴重。可是,長時間以來,既有的《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對古民居保護均無明確規定,對住戶的拆除、改建也沒有任何約束。

搶救性保護

2004年6月24日,經過調查,西安市文物園林局向當地政府提交了《關於對城墻內傳統民居實施保護的建議》,其中提出了很多對古民居進行切實保護的措施。這個建議受到了當時西安主政官員袁純清(現為陜西省省長,西安是陜西省首府)的高度重視,並很快責成相關部門召開專家論證會,具體研究保護古民居的細化方案。至此,古民居保護逐步提上了當地政府的議事日程。

“古民居和歷史文化街區是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支點,具有惟壹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保護不好,就會愧對歷史、愧對子孫。” 在考察了西安的古民居後,袁純清曾深有感觸地說。

根據文物局的建議,西安市政府當時曾表示,將逐步對壹院多戶的住戶進行搬遷,利用國家專項資金或社會資金對古民居建築進行逐步修復和完善,同時對登記在冊的優秀傳統古民居進行建檔管理。

目前,西安市已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傳統民居保護工程辦公室,並成立了由規劃、文物、建築、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傳統民居保護專家組,負責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傳統民居的認定、調整、維修方案等有關事項的評審工作,為傳統民居獲得保護提供科學的、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按照文物部門的計劃,計劃到2011年,西安市將完成全市傳統民居第壹個輪次的搶修工作,同時適時公布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名單。

古民居保護新思路

古民居的保護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保障,可據記者了解,雖然鼓勵境內外機構和個人參與古民居保護、但目前仍然是以西安市政府投入為主。從古民居的長遠保護與發展來說,這對於財力並不寬裕的當地政府而言,都是壹個不小的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西安市正在探索壹種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道路。位於西安北院門144號的高嶽崧故居(也稱“高家大院”),是三院四進式磚木結構的四合院,***有房屋86間,目前對外開放56間,占地近0.3公頃,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上世紀90年代,當地政府對國有性質的高家大院進行了基本整修。之後,為了減少後期投入經費的壓力,當地政府決定對宅院實施可持續開發。於是,原先在高家大院辦公的四家國有單位,經協商搬出了三家,最後只留下壹家文化單位--西安中國畫院,由後者對高嶽崧故居出資管理並開發,楊霜林被確定為保護、開發工作的負責人。

“我要保持高家大院修舊如初的狀態。” 楊霜林說。為了保持原有的地磚,高家大院在修繕時將所有地磚編號,並收藏到盒中,甚至不放過壹個小碎磚,待所有修繕工作結束再將地磚重新鋪設。相比購買仿古磚來說,成本增加了幾乎10倍。

由於加入了更多的西安地域文化因素,修繕後的高家大院,如今已成為西安古城的壹個新景點:遊人可以在這個磚木結構的四合院裏,觀皮影、聽古樂、玩泥陶、賞磚雕,品味古代建築的渾厚和典雅。

據楊霜林介紹,在高家大院保護開發前,整個北院門地區每年的旅遊人數約為14萬人次,而在高家大院於2004年開放後旅遊人數不斷增加,僅去年就達到了30萬人次。

  • 上一篇:武術套路按練習形式可分為……
  • 下一篇:水墨畫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