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誌》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裏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制以地八畝為壹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宅,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即由此開始。
陜西的窯洞:
到陜西旅遊,無論是遊覽延安,還是遊覽榆林地區,擡頭低頭隨處可見那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沈入地下築成大井式院落的窯洞,壹孔孔,壹排排 遠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陜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就有挖穴而居的習俗。因為高原上的黃土粘、硬,不易塌陷。窯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裏鑿土挖洞,施工簡便、便於自建、造價低廉,而且住在裏面冬暖夏涼。直到今天,窯洞式房屋還廣泛分布在黃土高原,居住人口達4000多萬。 窯洞壹般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洞口都朝陽,這樣便於陽光照射。最簡便的窯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窯洞土窯洞;將土窯洞用石頭加固,就成石窯洞了,當然,如果用磚加固就是磚窯洞了。磚窯洞外表更美觀壹些。 窯洞這種古老的居住形式和長期以來當地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窯洞藝術,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甚至外國人來參觀、住宿。 如今,延安市有許多人家都認識到了世代居住的窯洞的價值,並借此來發展旅遊業,改善自己的生活。延安市也開發了壹些以窯洞為主題的景點,向外界展示窯洞的魅力。位於楊家嶺的世界最大的窯洞建築群――延安石窯賓館現在已經成為延安旅遊的壹個新亮點。它依山而建,***有高低8排近300孔窯洞。窯洞墻上掛著農民手工繪制的圖畫;鏤空的格子窗上,貼著剪紙,窗臺上擺放著鮮花。每排窯洞門前擺放著石磨、石碾和石桌椅,充滿了濃郁的農家氣息。為適應旅客不同需要,壹些窯洞裏放著床,另壹些窯洞則是傳統的土炕。窯洞內配有衛生間,生活設施齊全,環境幹凈整潔。 在很多外地人來體驗窯洞生活的同時,當地的壹些農民已經學著城裏人的樣子,搬出了窯洞,蓋起了寬敞、通風的平房或兩層樓房。在延安,時常會看到新式的農村民居,而與之交相輝映的,是新民居背後山坡上壹孔孔古樸的窯洞。 有的村落,地面上並不見有房舍,而地下卻有若幹人家,構成黃土高原壹種獨持的風貌。陜北的窯洞主要有3 種:用石砌的叫石窯;用磚塊砌的叫磚窯;在土崖上挖出窯洞,安上門窗而成的叫土窯。土窯有壹種是在黃土斷崖邊,並列向裏掘入,成為若幹互不相通的單窯;另壹種自平地掘入,先成壹大平底四方階,然後從四壁各自向裏挖成若幹單窯;更有自附外地面掘斜洞以通於阱中,成為過道。窯洞上可以行人走馬,可以走載重大車。多數窯洞深7~8 米、寬3.3 米、高3.3 米。窯洞內溫度在10 ℃~22 ℃之間,相對濕度為30%~75 %,所以,溫度、濕度宜人。保溫隔熱,冬暖夏涼,有利於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又由於外界氣候和大氣中放射性物質對居住窯洞的人影響較小,哮喘、支氣管炎、風濕和皮膚病等患病率明顯減少,長期居住窯洞有益健康和長壽。
廣西的桿欄式:
幹欄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壯族居住的比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幹欄也有,但是受到漢式建築和佛教建築的影響較多。
雲南的壹顆印:
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前面臨街壹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墻,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壹塊印章,所以俗稱為“壹顆印”。
雲南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是壹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壹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壹。
希望對妳有幫助>_<